哥林多後書

作者

  一般公認哥林多後書的作者為使徒保羅。不過,有些學者以為二章14節至七章4節和十至十三章這兩大段是出於保羅另外的書信;另有學者更質疑六章14節至七章1節這一段是否真為保羅所寫。不錯,這段文字顯然是有些離題,但若說有一位編者把這段文字加插在這裏,卻更是叫人感到奇怪。此外,七章2節重複六章13節的思想,顯明保羅覺察他已離題,故重複上文的思想,帶領讀者回到上文的主題。這做法在保羅的著述中並非罕見。

寫作年代和緣起

  保羅在以弗所期間(主後55)寫過「前信」(參林前五9)和哥林多前書之後,繼續留在那裏工作。翌年,哥林多教會危機突起,保羅曾渡過愛琴海,到哥林多作短時間的逗留。但因教會中一領袖(似是持有耶路撒冷教會薦信的一名滋事分子)與他對立,故未能解決危機,而不得已地返回以弗所(林後二1、5)。保羅在這次「痛苦之行」以後,差遣提多送去一封措辭嚴厲的「淚書」(他寫給哥林多教會的第三封信,參林後二4,七8、12)。結果使哥林多教會深自悔悟,並把那位領袖革離教會。可惜這封信已失去。與此同時,保羅在以弗所也身陷險境,幾遭殺身之禍(參林後一8、9;羅十六4;徒十九23-41記述之事可能是這危險的始源,保羅後或因此被捕;按林前十五32所說,他在以弗所可能早已有麻煩)。保羅沒有被殺,他的逃走也是一個神蹟。

  保羅於主後56年春離開以弗所,北赴特羅亞,本欲一見提多,瞭解哥林多教會的情況。由於他掛心哥林多教會的情況,就急不及待地放棄在特羅亞佈道的機會,越海赴腓立比。他在那裏遇見提多,始知哥林多教會可喜的變化。哥林多後書一至九章就是保羅對這消息的反應,而在八、九兩章透露他將再訪哥林多,要他們作好準備。不久,保羅收到新的消息,哥林多教會對他又有新的攻擊。於是他寫了哥林多後書十至十三章為使徒職分自辯。信發出後,保羅於當年年底始再訪哥林多(徒二十2)。至於哥林多後書引起的反響和保羅這最後一次造訪的結果卻已無從知道;只是從一世紀末一位著名教會領袖致哥林多教會的信中可以看出,那裏的紛爭日後猶未消弭(參《革利免一書》)。

背景

  哥林多家庭教會常有紛爭。有人喜愛亞波羅,對保羅粗魯的作風頗不以為然;有人聽從彼得過於保羅,他們傾向於耶路撒冷最早期的使徒,以及他們的猶太習俗(林前一)。於是,不少持耶路撒冷使徒薦信的巡迴教師來到哥林多教會,輕易地吸引了一批跟隨者,並對保羅的權威,甚至於人格百般詆譭(耶路撒冷使徒若知道他們這樣利用使徒的薦信必深惡痛絕)。連保羅發起之對耶路撒冷的捐獻募集也被擱置起來(林前十六1-4),一則因為與保羅有關,二則是那些教師的開支費用全由地方教會捐獻。面對這種情況,保羅基於與哥林多教會重新和好的關係,寫信重申他對哥林多教會的愛,並為那班教師的誣告而辯護。

目的和神學教導

  全信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有兩個目的。第一個目的是在鞏固雙方已經恢復的關係,澄清情況,寬恕攻擊他的人,省思事奉的性質。對保羅來說,事奉使人備受苦楚,但也使人得安慰。他因環境的逼迫和共事者的攻擊而屢受肉體上和情感上的苦痛;但他既知將來的獎賞,又體驗著神在他身上所施的大能,由此而產生的歡樂和欣慰更是不可名狀。保羅多次出生入死的經歷使他省思死後之事。他所期待的,是死後與耶穌同在,並得到復活的身體;他對死亡並不畏懼,因那是他的人生目的,他可以看見那未見之事的實體。

  第二個目的是使教會恢復進行募集對耶路撒冷教會的捐獻。於此,保羅也論及有關基督徒捐獻的教訓和當行的經濟原則:基督徒當效法基督樂於捐助的精神;並當按照經濟均平的原則來彼此施受。

  第二部分是保羅對使徒職分所作的辯護。他力斥那班搞事分子的自認優越,指出基督徒的事奉既不是靠辯才,也不是靠門第,而是憑神的呼召。

  從這兩個部分可以看出保羅維護教會團結的強烈願望,包括地方教會內部的團結一致,也包括教會與神所選派的教會領袖如保羅等之間的親密和諧。

內容

1. 問候(一1-7)

  先是例行的祝問(一1、2),繼是保羅常作的謝恩(一3-7)。保羅感謝神在他患難之中所賜的安慰和使他絕處逢生的拯救,這是本書一至七章的主題。保羅深知受苦的滋味,但受苦也使他體驗神的安慰,他也將這安慰傳給哥林多教會。

2. 解釋(一8至二13)

  保羅提及在以弗所碰到的危險,幾乎使他失去了生存的希望。

  他的得救不啻是死而復活,這更使他相信,惟有神才是基督徒的避難所,而人之力量決不可恃(一8-11)。保羅又說,他唯一敢於誇口的便是在種種險惡環境中,他對神始終不渝的那顆清白的良心(一12-14)。

  保羅先曾計劃兩訪哥林多(參林前十六5、6),但除了那次短暫的「痛苦之行」外,原先的計劃均未兌現(林後一15至二4)。有人為此指摘他的計劃不是出於聖靈引導,也有人指他出爾反爾,保羅特別作出解釋。保羅證明自己一向是言行一致的(參雅五12),因為他的生命反映了神在耶穌基督身上已應驗的應許。保羅說他之改變原意是形勢所迫,因為他不願重演那次「痛苦之行」;這種改變純是出於愛心,而不是輕諾寡信。

  先是哥林多教會讀了保羅的「淚書」之後即有所覺悟,便將那位與保羅為敵的「領袖」(不是林前五章所指者)革離教會;後保羅聽說該人已深自懺悔,便呼籲哥林多教會本著寬恕的精神重新接納他。革離教會是為了對付不肯悔改之徒,只要那人悔改,處罰的目的已達到(二5-11)。

  保羅遂開始講述他從以弗所到腓立比的經歷,怎樣聽見他那封「淚書」帶來的迴響(二12、13)。但他只說到放棄在特羅亞佈道的機會,而趕去腓立比會晤提多,然後插入一段不同主題的敘述。

3. 使徒事奉的性質(二14至七4)

  使徒的事奉是耶穌事奉的延續,是經苦難而達至榮耀的歷程,保羅也有分於這事奉。即使在苦難之中,仍有在基督裏的勝利,因基督徒有分於基督的勝利。恰如羅馬人勝利凱旋時散發的香氣,對勝利者是意味歡欣高興,對被俘擄的囚犯意味死亡;耶穌的勝利也是給信徒以生命,給不死者以死亡(二14-17)。

  以勝利者自詡似有誇口之嫌,但保羅毫無自我炫耀之意。試想,那些滋事分子是憑著耶路撒冷的薦信自誇,但保羅完全無此需要,因為哥林多教會便是他事奉的明證(三1-3)。他所誇耀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在聖靈裏的新約。這新約與舊約不同,它既不會凋萎或褪色(此處保羅根據猶太人對出埃及記三十四29-35的解釋指出,摩西以帕蒙面,不使以色列人看到逐漸退去的榮耀),也不必遮掩神的臨在;它是永恆的,並藉著聖靈直接顯現神的存在。保羅不必向信徒隱瞞或諱言任何信息,因為這些信息都不是關於他的,而是關於耶穌的,耶穌自己就是光(三4至四6)。

  保羅作為信使,只是一個平凡、易破的瓦器,卻載了無價的寶貝,藉此顯明福音的唯一能力就是神的大能。這個軟弱與能力的對比,可見於使徒的受苦,使徒天天受死是效法耶穌的苦難,藉此將耶穌的生命流傳到別人身上(四7-15)。

  因此,不管遭遇多苦,保羅的勇氣和信心依然如故,因為他目光所矚已超越今生,而遠見到那永恆生命的獎賞。他事奉的動機是不憑眼見,全憑於信,因他是為那未見的實體而生活(四16-18)。他期待死後可獲得永恆的復活的身體。他的盼望不是成為脫離身體的靈魂(「赤身」),而是於死後立即進到一個榮耀的生命,這是聖靈的同在早已作出的保證。這個希望是保羅從以弗所死裏逃生時的一大收穫:他面對死亡時必曾真誠地祈禱並有徹悟(五1-5)。那將來的事包括基督的審判,因此,保羅是在這審判的光照下努力生活,這是他藉信心早已看見的(五6-10)。

  保羅的一番表白並不是抬高自己,只是表明心跡(知他者都當承認):他滿懷對基督的愛,並相信人人都當為基督而活,非為自己(五11-15)。他指出,我們看人,包括看保羅,甚至看基督,都不應再根據一般世人的眼光(保羅歸信之前曾用世人的眼光看基督,歸信後使他的觀點發生了劇變),而應根據新造之人的眼光。保羅的任務便是宣告神已與新人和好了,神早經承認了這和好的新約,現在只等待人的認可和接受(五16-20)。

  保羅作為神的同工,宣告神的救恩。他為了傳揚這個信息而採取了神所喜悅的一切方式,為了顯示神的大愛受盡了人所能想象的一切苦難(六1-10)。保羅對哥林多教會並無任何芥蒂。

  如果說在雙方的關係上仍有甚麼障礙的話,問題是出於哥林多信徒方面(六11-13)。

  論聖潔之道(六14至七1)保羅可能猜想橫亙在他和哥林多教會之間的障礙,也許是他們對俗世的貪戀,或是他們猶未肅清哥林多前書所指的那些毛病,所以他稍為轉離上文的主題,插入一段關於與未信者分別的教導,指出光明與黑暗、基督與魔鬼,信者與不信者是絕對對方的兩方,是絲毫不能通融的。正如出埃及記二十五章8節、利未記二十六章11、12節、以賽亞書五十二章11節、以西結書三十七章27節、何西阿書一章10節(引自不同經文的句語合成一段文字的方式,是猶太人所熟悉的)的教導,基督徒不可與不信者通婚共事,以防他們清白的道德受到污染。

  再論使徒事奉的性質(七2-4)保羅再接回六章13節的話,他指出,他不認為哥林多教會有甚麼實質的事可指控他,因為他並沒有作過任何有損於他們的事。他對他們所說的一切不是批評他們,只是以愛心叮囑和規勸他們罷了。即使現在,他也願意為他們而死。

4. 解釋的結束語(七5-16)

  至此,保羅結束了這大段插論,重返二章13節有關他的行程的話題。他說,他從提多口中得知哥林多教會讀了他的「淚書」後不但能知錯,而且萌生真正悔改之意,從而生出熱心、聖潔和喜樂;另也得知他們對提多極為友善和尊重,提多自己的感受也使保羅深感欣慰。

5. 為耶路撒冷募捐之事(八1至九15)

  在雙方言歸於好的情況下,保羅又重提為耶路撒冷教會募捐這個敏感的話題。猶大地於第一世紀四十年代的饑荒,使耶路撒冷教會貧困不堪。在保羅看來,這種募捐不但是濟困扶危的善行(參徒十一27-30;加二10),而且也是猶太教會與外邦教會合一和團結的象徵。

  自身也極貧困的馬其頓教會曾踴躍捐助,不遺餘力,故提多來哥林多,幫助那裏的教會完成年前即已開始的募捐(大概因與保羅的矛盾而停頓了,參林後八1-7)。保羅對捐獻所本的原則有3項:(1)哥林多教會應效法耶穌,祂為人成為貧窮;(2)捐獻當各盡所能,不在乎多少,因為神所悅納的是施捨之行,而不是施捨之量;(3)各教會的經濟需均平,不要有人富裕,有人不足(參出十六18)。這經濟均平的原則可應用到分隔兩洲的兩個教會的關係上(八8-15)。

  教會委派提多和另外兩位可靠的弟兄來監理捐募事務(保羅不涉財務的具體工作)。須知教會理財之清廉十分重要,不僅要無愧於神,也要在世人面前清白(八16-24)。

  保羅指出他無須多談募捐的意義,因為哥林多教會在年前開始捐獻時即已有清楚的認識;保羅此次只是加以督促,希望當他率各教會代表攜各自的捐項到達哥林多時,捐款業已備齊,且不會讓人覺得富足的哥林多教會竟然未有預備,因為保羅早曾誇讚過他們在年前那次募捐中的熱心與慷慨。保羅這一段文字顯示他思考縝密、循循善誘的特點;他表示對他們有極高的期望(九1-5)。然而在陪同保羅往耶路撒冷送捐的各方教會代表的名單中,卻未見有亞該亞(暗指哥林多)代表之名(徒二十4)。

  保羅如耶穌所教導,指出金錢的唯一價值在於施出(太六19、20),但不希望哥林多教會的施捨是出於某種罪念或勉強。施捐者當深信神施惠於人的大能和慷慨,以致可歡暢快樂地施出。受施者必當感謝神的恩典並為施者禱告,從而使全教會在愛的融洽中結成牢不可破的整體。保羅結束本段時再提醒人注意神給我們極大的恩賜。

6. 自辯(十1至十三14)

  我們可以發現,從十章1節起,信的語氣出現了陡變。一章1節至七章16節的和解語氣,轉為駁辯,語氣也嚴峻起來。保羅感到憤怒,是因為保羅的使徒職分受人無端攻擊,他必須起來捍衛自己的職分。

  實際上,保羅是個十分謙卑的人,他決不願輕易動用他的權威;但在受迫無奈之下,保羅不單運用使徒權柄,更有屬靈能力,可粉碎攻擊他的論點,驅使人服從耶穌。如有必要,他會在哥林多運用這能力,儘管到目前為止,保羅在哥林多教會中仍是謙遜的,只在他的信中表現出他事奉的另一面(十1-11)。

  保羅的敵人常吹噓自己的資格,而將他人貶抑得一無是處。保羅不會與他們比較,神已為他界定事奉的範圍,就是他曾建立教會的地方。保羅是哥林多教會的創建者,那裏自然應屬他的工作範圍,而不屬於那班滋事分子。他們藉保羅的成果來吹噓自己,但保羅指出,事奉是神所賜的,只有神的評定才有效(十13-18)。

  哥林多教會的背叛使保羅不得不起而自辯。他說萬沒料到教會這麼輕易地轉向一些新的教義,這實在使保羅震驚(十一1-6)。

  保羅因拒收哥林多教會的資助反遭非議(他卻曾接受過其他教會餽贈,參林前九)。保羅仍繼續拒受他們的資助,以反駁滋事分子的指控。他們若真的只為了事奉神,可以像保羅一樣的做法。然而,他們是存虛假之心,他們事奉的是撒但,不是神,他們希望從教會取錢。使保羅驚訝的是,向以才智聰明自詡的哥林多教會卻看不透這班滋事分子的虛假。在這種情況下,保羅只好愚昧自辯,希望哥林多教會至少會支持他;他們自以為聰明,能容忍保羅的愚昧。保羅對教會一貫的關懷、細心、寬和,卻被滋事分子指為「軟弱」,並用作反對他的話柄,說保羅自知使徒職分是假的,所以不敢像他們那樣向教會取利(十一7-21)。

  那些滋事分子手中持有使徒的薦信,又都是猶太人,自認為有耶路撒冷教會的權柄。可以肯定,耶路撒冷的眾使徒是絕不會支持他們這種劣行的。為人謙和的保羅極不願和他們論門第,比資歷。其實,若說他們是猶太人,保羅也是純粹的猶太人;若說他們是事奉基督的,保羅的工作和經歷的苦難又豈是他們可望其項背的?我們根據保羅在這裏歷數的遭遇,可以補充使徒行傳所未記,也可見保羅不止息的辛勞,包括多日的禁食和多夜的祈禱(十一21-29)。

  這樣的誇耀是保羅厭惡的,他轉而提說一次受苦經歷,就是從大馬色縋城而逃的那次經歷。這故事的起始顯示了他作為一個傳福音者的作用(成了迫害的目標),但亦使他羞愧,因他無力自衛,竟要乘夜而逃,他的自尊心受到極大的傷害。但他的軟弱之處卻正是他的榮耀(十一30-33)。

  他的敵人又吹噓他們從神所得的啟示。這在保羅看來,實在毫無意義。在這種情況下,他只好告訴他們他自己親歷更超越的啟示:他被提到天上(他不知道究竟是異象還是他的實體經驗)。此事發生在主後42年,保羅尚在大數等待巴拿巴到來之際(徒九30,十一25)。保羅將此經歷告訴人,委實有些勉為其難,神的能力在他的軟弱上更是顯明。保羅的敵人就是魔鬼加諸於他的煩惱,神之所以任其所為,為了要藉此使保羅保持謙卑,並從保羅的軟弱中顯示神的權能(「我肉體上的一根刺」是比喻身邊的敵人,參民三十三55和書二十三13;保羅在十二10中說得更為透徹)。如果人的軟弱可以顯示神的權能,那麼保羅倒甘願承受這份軟弱(十二1-10)。

  保羅實在以自己的誇耀為恥。然而,滋事分子吹噓自己是出自耶路撒冷「超級使徒」門下,保羅因此不能不指出,他並不在那些使徒以下,但其實都算不得甚麼。神早已在保羅的工作上加蓋了讚許的印記。保羅復請哥林多教會為他不向他們索取而見諒;這是一句諷刺的話(十二11-13)。

  保羅說,他即將三訪哥林多,屆時仍將堅守分文不取卻將自己全部奉獻給他們的素志,因為這正是耶穌在地上所行的。非但他,且他的一切隨行人員也要如此行。沒有人可控訴他欺詐或虛偽(十二14-18)。

  然而,保羅對此行也不無顧慮,因他們不僅與保羅敵對,教會內部也是一片混亂。教會的紛爭和道德的靡敗最使保羅痛心。他要依靠神的大能嚴厲地對付罪惡(十二19至十三4;參林前五;提前一20)。

  保羅告誡哥林多教會,一定要自我省察:自己是否真的在跟隨耶穌?若然,他們應看出保羅也是跟隨耶穌。保羅所繫念的決不是自己的地位──他早已慣於遭人背棄了(即所謂「我們軟弱」);而是教會是否能追隨真道。他勸勉他們真心悔過,其意不在自保,只是希望無須在他來到時嚴厲懲治他們(十三5-10)。

  說到這裏,保羅從書記手中取過筆來,親自寫下結束語。他懇請大家誠心悔過,維護教會的團結;他且代表馬其頓教會向哥林多致意;最後則是正式的祝願詞(十三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