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來書

  希伯來書是新約中最奧妙難解的書信之一。本書的作者、寫作年代、收信人,都籠罩著神祕的色彩。儘管如此,希伯來書依然是聖經中一本最合時、最中肯的書卷。約300年前,英國的清教徒歐文說過:「重要性僅次於羅馬書的書信,無疑是希伯來書。」確是中肯之言。這卷書既講教義,又講實踐;有神學的訓導,也有牧者的勸誡。簡而言之,本書有力地證明了基督教的終極性。

  除了突出的教義和護教討論外,希伯來書更反映出牧者之心的熱愛和關切。本書激勵那些經歷過神在基督裏至終恩典的人,叫他們持守神在祂兒子裏終極的啟示。

  有別於其他新約書信,希伯來書開始的地方,並不像一封信。

  本書的開始,沒有問安的話,也沒有道出作者和收信人。作者自己形容本書是「勸勉的話」(十三22),間接表明這是口頭的教訓,或是一篇講章(參徒十三15)。十一章32節「時候就不夠了」這句話,也證明這是口頭發表的演講,並非書寫下來的論文。希伯來書雖然主要是講道,它的結語卻仍是書信的方式(十三22-25)。

  有人看出,這本書以論文的形式開始,慢慢地轉移到較專門的書信體裁(參二1,四1,十三22-25)。這些證據顯示作者感到逼切需要和信主的弟兄姊妹以書信的形式交通,便把一篇原為「勸勉的話」的講章,改為一封信件。

作者

  希伯來書沒有直接說明作者是誰。自二世紀後期開始,便有不同的權威把保羅和這卷書連起來。亞歷山太的革利免(主後220卒)推測說,保羅寫希伯來書給猶太人,路加把這卷書翻成希臘文。但現代的學者大都不接受這個理論。革利免的門生俄利根(主後254卒)則概括地說,這本書有保羅的思想,但它的風格卻和一切現有保羅的作品不同。其他早期的權威如耶柔米(主後419卒)和奧古斯丁(主後430卒),深信只有使徒著作才能成為正典;他們都相信保羅是希伯來書的作者。

  但有幾個因素反證希伯來書的作者不是保羅。作者自隱其名,和保羅在書信開首問安的習慣相違背。希伯來書二章3節表示作者是個主耶穌目擊證人的門徒。但保羅卻堅稱他對基督的認識,直接來自復活了的基督(參加一12)。當代學者普魯斯對希伯來書作者的分析有如下的說法:「我們可以肯定,這本書的思想不是保羅的,語言不是保羅的,引證舊約的方法也不是保羅的。」早期的基督教傳統,也提過巴拿巴是希伯來書的作者。根據特土良(主後220卒)的記載,很多早期的權威都相信巴拿巴是這封信的作者。使徒行傳四章36節稱他為「勸慰子」(參來十三22)。再者,身為利未人的巴拿巴,對書中的重點──猶太人的獻祭儀式,也必然十分熟悉。

  馬丁路德是第一個人提出希伯來書是亞波羅的作品。因為亞波羅是「一個優良的學者,又曾經是使徒的門徒,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不少。他對聖經又十分熟悉」。他是亞歷山太人(徒十八24),必然熟知希伯來書顯著的預表解經法。亞波羅顯然有資格作為希伯來書的作者。

  此外,又有人提出了幾個可能是希伯來書作者的名字。加爾文猜測這位作者可能是路加或羅馬的革利免。原來希伯來書希臘原文的文字和風格,和第三本福音書以及使徒行傳有相似的地方。

  有人提出本書的作者是西拉。西拉是一位猶太信徒,家鄉是耶路撒冷,他對舊約的祭禮系統應該瞭如指掌。他「在弟兄中是作首領的」(徒十五22),又是保羅外邦宣教的同工,顯然羅馬和耶路撒冷的信徒都認識他(彼前五12)。

  總之,希伯來書的作者,可能是一位第二代的猶太基督徒。他精通古典希臘文,所用的聖經是七十士譯本,又通曉第一世紀的亞歷山太哲學,是個富於創作性的護教學家。但這位作者到底是誰,我們的答案也不能比三世紀的俄利根說得更確實:「這封信實際上是誰寫的,只有神才知道。」背景這卷書最早的名字,是「給希伯來人」,暗示這封信的受書人,是散居各地的猶太基督徒。至於著書時的歷史狀況,書信本身也提供了幾個線索。信中提到收信的人信主以後不久,便面臨嚴厲的逼迫(來十32-36)。在這場試煉中,這些初信的人曾被監禁、家業被搶奪、公開受辱、受罵。但另一方面,神也沒有叫他們放下生命,成為殉道者(十二4)。在初信基督的時候,他們曾熱心侍候有需要的信徒,藉著行為顯出關懷和愛心(六10),又曾安慰那些因信仰而遭受逼迫的人(十34)。

  經歷過這些苦難以後,這些收信人卻沒有繼續在信仰上成熟(五11-13)。但他們再度面臨逼害,主又似乎延遲不來,這些信徒便開始動搖、失望、沮喪。他們甚至企圖背棄基督,回到受羅馬法律保障的猶太信仰中,尋求庇護。

  所以我們看見書中提到「怪異的教訓」(十三9),就是那些要把他們誘回從前信仰的猶太教分子所教導他們的。開始動搖的信徒停止了聚會(十25),又不再信賴他們屬靈的領袖(十三17)。作者擔心這些猶太基督徒可能從此拋棄信仰,於是便嚴厲地警告他們背棄聖子的可怕後果(十三12-19,六4-6,十26-31),又鼓勵他們重新委身給神最大至終的啟示──基督。

寫作年代

  不能肯定作者和收信人的身分,便不能確實知道寫作的年代。

  我們已經提過,希伯來書的作者,甚至收信的人,都是親身認識耶穌之人的門生(二3)。信中更有資料暗示,保羅可能已經去世,較保羅年輕的同工提摩太則仍然生存(十三23)。

  希伯來書完全沒有提及耶路撒冷被毀,對於確定寫作年代,十分重要。本書一個重要的論點,是舊約已經成為過去,律法上的祭司已被取代。如果寫作年代是在主後70年之後,作者實在不太可能絕口不提聖殿被毀。希伯來書九章6至10節、十章1至4節、11至14節,都坦言猶太人依然仍在獻祭。所以我們可以稍為肯定地說,希伯來書是在主後70年之前寫成。

  有些學者指出希伯來書三章7至19節(引用詩九十五8-11),提到以色列人在曠野流浪40年的論點,如果是在主受死以後40年將要來臨之時說出,會更加有力。這樣鑑定日期的方法,會把希伯來書的寫作年代定為主後66年。總之,各樣線索歸納起來,顯示出希伯來書的寫作年代,應當在主後60至70年之間,最有可能是六十年代的中期。

寫作緣起和收信地點

  希伯來書的寫作地點,也不能確定。某些希伯來書的古卷有「寫於羅馬」或「寫於義大利」的附註。這個附註是由「從義大利來的人也問你們安」(十三24)一句話中演繹出來的。其實這句話最有可能是作者代一些旅居在外的義大利信徒,向他們家鄉收信的教會問安。寫信的地點,可能是在亞西亞。無論如何,我們總不能肯定希伯來書的寫作地點。

  有人提出,希伯來書是寫給一群歸信基督教的猶太人的,但這封信究竟是寄給哪一個地方的信徒,卻引起了許多辯論。學者的見解各有不同,從猶大到士班雅都有。傳統的見解相信希伯來書是寫給巴勒斯坦的猶太信徒的。但反對這個立場的,卻有以下的論點:(1)書中沒有提及耶路撒冷的聖殿;(2)收信的信徒沒有親自接觸過耶穌;(3)十二章4節說收信的人「還沒有抵擋到流血的地步」,這不是當時巴勒斯坦信徒的寫照;(4)希伯來書提到收信的信徒十分慷慨(十34,十三16),和赤貧的耶路撒冷教會不符;(5)整本書的語氣,都像是希臘化的作品,不像猶太人的拉比文學。

  關於收信的地點,還有以下幾個推測:(1)該撒利亞,這個理論相信本書的作者是路加;(2)敘利亞的安提阿,假定作者是巴拿巴;(3)以弗所,因為保羅在這裏傳道時,很多猶太人信了主;(4)歌羅西,因為歌羅西異端的信念,和希伯來書提到的假教訓,有若干相似的地方;(5)亞歷山太,有人認為這封書信似乎受到了哲學家斐羅的影響。

  不少學者都同意,希伯來書是寫給一群住在羅馬的猶太基督徒的,因為(1)早在主後96年之前,希伯來書便首先為羅馬教會所知;(2)羅馬書十一章13、18節,暗示羅馬教會裏有一群屬於少數的猶太基督徒;(3)信中提到收信人要忍受的逼迫和苦難(十32、33,十二4),和我們所知道、羅馬政府壓制信徒的手段相符;(4)「從義大利來的」聖徒,可能是向他們在羅馬的弟兄問安;(5)羅馬的猶太人團體,保存了一些非主流、教派性的猶太教傳統;這或許便能解釋,昆蘭團體的神學思想與生活方式,為甚麼和希伯來書所表達的,有幾個顯著相類之處。

  這封書信的對象,很有可能是地方教會中一小組的信徒。五章12節說:「看你們學習的工夫,本該作師傅」,這個勸誡,顯然不能切合全體的會眾,希伯來書十三章7、24節,也進一步支持收信人是一小群人的理論。他們可能是個「家庭教會」,屬於較多會眾的一部分。

  我們初步的結論,相信希伯來書的收信人是散居在外、歸信了基督的猶太人。他們熟悉舊約背景的猶太教,也曉得希臘文化的宗教哲學。他們可能是個有脫離母會傾向的家庭團契(十25)。羅馬書十六章5、14、15節,也證實了在羅馬有家庭教會的存在。

寫作目的

  作者看見他的猶太基督徒朋友,有返回猶太教的危險,便寫下這些「勸勉的話」(十三22),解釋基督啟示的終極性。他告訴這些沮喪、動搖的讀者,神終極的啟示--基督,超過了猶太教中最傑出的偉人。他又斷言,基督所作成的救恩是屬天而永恆的。律法祭牲的制度無力除去罪污,但靠著永恆的大祭司基督,「進到神面前的人,他都能拯救到底」(七25)。

  簡言之,作者指出領受了永恆救恩的人,不能避免逼迫和苦難,耐心的忍受是不可或缺的。正如我們信仰的先鋒耶穌,因著永恆的果效,存著耐心忍受苦難,被人侵擾逼害的信徒,也當期待永恆「不能震動的國」(十二28),「把下垂的手、發酸的腿挺起來」(第12節)。

  作者最後一個目的,是要宣告棄絕耶穌基督的人,將會受到可怕的審判。我們的神既然「是烈火」(十二29),「我們若忽略這麼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二3)

內容提要和神學思想

  除了羅馬書以外,新約之中講及教義最多的,便是希伯來書了。作者提出了一連串的論點,證明基督的福音超越了猶太教。耶穌的位格和事工都是終極的;故基督教也是最大信仰的規範。本書排斥其他宗教,和現今世代的信念背道而馳。

聖子超越以往的啟示(一1-4)

  作者提到了神從前透過不同的方式──異夢、異象、言語、大能的作為──向眾先知啟示自己。但「在這末世」(參九26),祂卻最終確實藉著自己的兒子對人說話(一2)。這個論點的中心思想,是先知透過各種不同的途徑得著神永恆的話語。但父神和聖子親密的關係,卻顯示出神最終的啟示是來自祂本體的深處。

  聖子為神啟示顛峰的身分,在基督的位格和永恆工作上,引出一個簡潔而奧妙的聲明:祂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神一切的屬性,都在祂身上燦爛地表現出來。正如封蠟上面的是印章的圖案,祂又是神本性的真像(一3)。耶穌是神終極的啟示,是永恆、真實的神子。基督是宇宙的創造者(第2節),又是維繫萬有的力量(第3節),祂的卓越性,可見一斑。在善惡的範疇之內,祂更洗淨了人的罪,現今坐在神的右邊掌權(參八1)。神立基督為後嗣、為萬有之首(一2),可見祂喜悅基督。除了父神以外,祂的名比一切都更尊貴(第4節)。

聖子超越天使(一5至二18)

  聖經時代和以後的猶太教,都高舉天使的地位。猶太人的傳統相信,天使在神的寶座前讚美祂,傳遞神的啟示,執行祂的旨意,並拯救神的子民。天使不論在能力還是知識上,都遠超人類。根據猶太人的次經,天使還掌管星辰,負責文化的興衰。昆蘭的思想相信在末世的時候,天使會與彼列和他邪惡的勢力,作宇宙最後之戰。

  希伯來書的作者就在這種背景下,辯明基督遠超過一切天使之上。他引證了一連串人所共知的舊約經文,應用在基督身上。神從來沒有對任何天使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詩二7)。這一句話,今日卻對聖子說出(來一5)。聖子道成肉身來到世間,接受天使順服的敬拜(第6節)。祂在神的右邊,滿有主權、永恆、威嚴(8、11、12節)。相反,天使都是服役的靈(第14節),尊嚴、能力都在聖子之下。

  作者在希伯來書二章1至4節加插了一個警告,對於猶豫不決的讀者,說明偏離神真理的危險。既然違背神藉天使傳達的律法,便會受到嚴厲的懲罰,那些人踐踏藉祂兒子所傳遞的啟示,神對他們的審判將會是何等沈重呢?忽略神在基督裏拯救的恩典,必然會受到報應(第3節)。

  提到天使,作者便聯想到基督的降卑與高舉(二5-18)。詩篇八篇所描述的,是人類既渺小卻又重要。作者把它應用在耶穌的經歷上。自從取了人類血肉之軀,耶穌變得「暫時比天使小」(二7,和合本小字)。但完成了世上的工作之後,祂便升到天使之上,得著天上榮耀尊貴的冠冕(第9節)。作者接著詳細說明基督降卑與高舉在神學上的重要性:基督來到世間,為要(1)領許多兒子進榮耀裏去(第10節);(2)敗壞魔鬼(第14節);(3)從死的捆綁下釋放祂的子民(第15節);(4)在十字架上為人的罪獻上挽回祭(第17節)。另一方面,基督升到天上,是要(1)以忠信祭司的身分,為我們代求(第17節);(2)搭救受試探之苦的人(第18節)。基督的位格和事工,最簡明的提要,記載在希伯來書二章9節:「惟獨見耶穌暫時比天使小;因為受死的苦,就得了尊貴榮耀為冠冕,叫他因著神的恩,為人人嘗了死味」(和合本小字)。

聖子超越摩西和約書亞(三1至四13)

  考慮歸回猶太教的猶太基督徒,必然相信摩西是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他們所尊崇的摩西,在以色列歷史上,有獨特的地位。他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過曠野,又蒙神賜他神聖的律法。但希伯來書的作者指出,摩西雖然盡忠於神的呼召,但他只不過是神家的僕人而已。耶穌的身分,卻是兒子,不是僕人;祂不單居住在房屋裏,更是房屋的建造者。故耶穌遠在受人尊崇的摩西之上。

  耶穌超過摩西,有甚麼實際意義呢?作者引用詩篇九十五篇7至11節,重述摩西領導下的以色列人,流浪曠野的可悲經歷(來三7-19)。在這40年中,人民硬心悖逆神,以頑梗的心惹神發怒(第10節),致使祂起誓說,這些犯罪的人,斷不可以進入所賜的安息(11、18節)。作者指出,在摩西之下違背神,尚且有這麼嚴重的後果,離棄了基督,後果將會更嚴重。他警告這些心懷二意的信徒,不要存著邪惡不信的心離棄永生神(第12節)。只要堅忍到底,才能達到天國的目標(第14節)。

  以色列人同樣也視約書亞為一位偉大的領袖。然而約書亞領導下的人民,也因為不肯順服,不能進入神所計劃的安息。這個安息的概念,相等於神造物之後的安息(四3、4),和救恩有密切的關係。我們要離棄自己無用的行為,信靠基督已成之工,才能經歷這個屬靈的實在(第10節)。作者提醒他的讀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為神的子民存留」(第9節),這個安息,只有基督才能賜予。基督徒不但能在今世享受這個安息的益處,更期待它在來生得到滿足的成全。保證進入安息的一個方法,是神的話語(第12節)。神活潑有效的話,能夠進入靈魂的深處,揭露我們的不足,增強我們信靠的心。

聖子卓越的祭司身分(四14至七28)

  希伯來書使用了超過4成的篇幅,來描述耶穌祭司的身分。作者詳盡地解釋,備受尊崇、亞倫等次的祭司,已被「麥基洗德等次」的大祭司所取代(五6,六20,七11)。這個中心的主題,在前面形容耶穌「在神的事上成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為百姓的罪獻上挽回祭」(二17)時,已經提到了。

  希伯來書宣稱,耶穌祭司的身分是信徒能夠坦然無懼的至終基礎(四14-16)。耶穌在3件事上,超越了原有、屬律法的祭司等次。第一,祂是「已經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第14節)。猶太人的祭司,要走上錫安山頂,才能走入殿中,進到聖所。但我們的大祭司耶穌,已經升到天上,達到高天之上的聖所了。祂執行職務,不是在屬地的會幕之中,而是在神的面前。第二,祂是能體恤人的大祭司(第15節上)。祂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在試煉和苦難中,祂和祂的子民一起受苦。祂從屬天的角度,能夠清楚明白祂子民要忍受的。我們所受的痛苦,祂也完全感受得到。第三,耶穌是個無罪的大祭司(第15節下)。年去歲來週而復始,利未人的祭司,必須為自己的罪獻上祭物(七27)。但耶穌卻是「聖潔、無邪惡、無玷污、遠離罪人」(七26)的,祂沒有罪,不需藉獻祭來潔淨。

  有了耶穌作為大祭司,受試煉之苦的信徒,必須「來到施恩的寶座前」,「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四16)。

  對於那些未能信服耶穌作為祭司是合乎律法的人,作者提出了成為祭司的兩個條件。首先,大祭司若要在神面前代表人類,他必須是從人間挑選出來的(五1、2)。其次,他必須像亞倫一樣,蒙神呼召成為大祭司(第4節)。基督完全滿足了這兩個條件。從詩篇二篇7節和一一○篇4節,可以看出耶穌祭司的職分不是自取,是由神命定的(五5、 6)。再者,從祂必須學習順從(第8節),與客西馬尼痛苦的經驗(第7節),也可以看出耶穌是個不折不扣的人。然而,希伯來書也清楚說明,耶穌作為祭司,不是依照亞倫的等次,而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作為「大祭司」(第10節)。

  引進了基督是麥基洗德等次的祭司這個主題以後,作者忽然想起,他的讀者未能吸收這麼深奧的道理。他們雖然已非初信(五12),但在屬靈的事上,卻仍是幼稚。故此,作者激勵他們要長進到成熟的地步,使他們能夠接受深奧的道理,吃屬靈的乾糧。

  作者不單勸告讀者要在屬靈上成熟,更警誡他們不要背道。這些有關背道的段落,構成了一個問題,就是作者在希伯來書六章4至8節和十章26至31節所說的話,究竟有沒有和新約「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教訓相牴觸?神的話當然是不會互相牴觸的。有些學者認為讀者中有些不是真正的信徒,因而背道也不是本段的主題。加略人猶大和術士西門(徒八9-24)便是對福音有相當認識,卻沒有作出委身的例子。但作者在這裏清楚說出,他相信讀者沒有這個問題(來六9)。最合理的看法,是作者在這兩個段落裏,提出假設的情形來警告讀者背棄基督、返回猶太教的嚴重性。他是說,如果有人真的離棄道理,除非基督再次死亡,否則這人便沒有可能重新悔改了。作者用以下的話,給這難解的段落作結:「落在永生神的手裏,真是可怕的」(十31)。無論如何,基督的跟隨者,可以坦然無懼地抓緊神的應許;因為這個在試煉中必蒙保守的應許,是起誓而立的(六13-18)。信徒必須操練「指望」(六11)、「信心」和「忍耐」(六12),深知神必定保守。

  希伯來書第七章是個複雜的論證,解釋照著麥基洗德樣式作大祭司的耶穌,高過舊的律法制度。麥基洗德是古代撒冷的祭司和君王(創十四18-20),他是基督的預表,是「仁義王」,又是「平安王」(來七2)。在象徵上,他無父、無母、無生之始、無命之終(七3),正是基督實際上所有的特點。麥基洗德在3件事上,高過亞伯拉罕:(1)他給這位先祖祝福(七1、7);(2)他從亞伯拉罕收納什一奉獻(2、4、6節);(3)舊約從來沒有提及麥基洗德死亡,他是繼續存活的(第8節)。利未那時仍在亞伯拉罕的身中(第10節),故麥基洗德比利未支派的祭司為高。基督既然是「照麥基洗德的樣式」(第15節)為祭司,神的兒子自然比舊的律法下的祭司超卓了。

  如此,昔日利未支派的祭司制度,已被基督的祭司身分取代了。舊制度被取代,其實是無可避免的,因為屢次獻上牛羊作祭牲,永遠不能成就屬靈的完美(七11)。這是個「軟弱無益」的制度(第18節)。相反,基督祭司的職分是不能毀壞、永遠、不斷、有效、終極、完全的(16、21、24、25、27節)。惟有藉著大祭司耶穌,我們才能得著赦免,並與神和好。

聖子卓越的祭司事工(八1至十39)

  基督祭司的身分既然比舊的制度超卓,祂作祭司的成就,自然也高於從前一切的事工了。這裏引進了新的主題,就是大祭司基督在更美的聖所事奉(八1-5)。作者在此借用了柏拉圖的辯證方法,把天上理想的實物,與地上不完美的複製本比對,指出利未制度的聖所和獻祭,都只不過是屬天實物的影兒:(1)基督在「真帳幕」裏,就是「屬天的聖所」裏事奉(2、5節);(2)祂在父神面前,執行祭司的職任,以致祂的事工更為有效(1、6節);(3)祂在十字架上的奉獻,是最終極的犧牲(第3節)。基督徒要回到舊的猶太祭司制度,是何等的不合理!基督是更新更美之約的執事(八6-13)。雖然神和列祖所立的舊約不容輕視,這約卻已經無效、作廢了(第13節)。先知耶利米已經預見神要和祂子民另立的新約(耶三十一31-34)。

  這個由基督所印證的新約,包括了幾個要點:(1)聖靈直接在人的思想和心靈裏作工(來八10);(2)個人而親密地認識神(第11節);(3)完全的赦罪(第12節)。這個更新更美的約,建立在大祭司基督的工作之上。

  第九章詳細比對祭司的事工。在新舊兩約下,有不同的果效。

  利未支派的祭司在地上屬物質的聖所事奉(九5),作者詳細解說這個帳幕的特點,和裏面的用具,以強調它已作廢。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屬地聖所裏面執行祭禮的儀式。猶太人的祭司在日常事奉中不能進入至聖所。在至聖所裏面是約櫃和施恩座──即罪孽得贖的地方(第6節)。只有大祭司才能進入至聖所,但他也只能一年一次,在贖罪日那天,先為自己的罪獻祭,然後才能進去(第7節)。至聖所不能隨意進出,代表進到神面前的道路,仍未敞開。幔子的存在,象徵人民沒法到達神的寶座面前。不但人民,連祭司也沒有辦法。只有大祭司,才能一年一次,在受到諸多限制的情況下進到神的面前。再者,猶太人祭司所獻的祭物,也只能使人在禮儀上聖潔,不能潔淨人的良心(9、10節)。真正有效的獻祭,要等到「振興的時候」,才能成為事實(第10節)。

  基督祭司的職任,卻是永遠有效的。首先,基督徒的祭司所獻上的,是更美的祭(九11-14);這是希伯來書信息的中心。作者利用帳幕的比喻,證明我們的大祭司基督,已經成就猶太祭司未能作成的事工。祂進到天上的至聖所──不是屢次的進去,是只有一次──便成就了整個救贖的大工(第12節)。基督帶上祭壇的,不是牛羊的血,是祂自己的血、自己的生命。主耶穌不單捨棄了血肉的身體,更藉著永遠的靈,把自己獻給神(第14節)。所以基督更美的祭,不但能使肉體潔淨,更能洗滌人玷污了的良心。

  其次,基督藉著死,建立了更美的約(九15-23)。這裏更加深入地探討希伯來書八章6至13節的教訓。舊約立約時所用的,是牛羊的血(九19)。但建立新約時所用的,卻是神的兒子──基督──的血。所以,新約便能夠完成舊約只能預表的──赦免和洗淨罪孽(第22節)。

  其三,基督在更美的帳幕中事奉(九24-28)。我們的主不是進入了地上的帳幕,乃是進到天上的聖所來代表我們。祂不是一年只有一天能夠到達神的寶座,因為祂長久在父神的面前,也不再需要屢次的獻祭,因為基督一次的獻祭已經永遠勝過了罪(第26節)。總括來說,不論是聖所、聖約,還是獻祭,基督徒的大祭司,都遠遠勝過從前猶太人的制度。

  為了強調這一點,作者在第十章又再增述基督大祭司事工絕對的終極性。前面講及利未制度徒勞無功(九6-14),這裏又再重提(十1-4)。摩西祭禮的律法,要不斷地獻祭,但卻永遠不能使人完全(第1節)。它不能潔淨人,只能在基督到來以先,叫人每年想起罪來(第3節)。

  作者引證詩篇四十篇6至8節的預言說,永活的基督會成為人,並且獻上自己,作為終極的贖罪祭(來十5-10)。他再次強調基督一次的獻上自己,便使人成聖的能力(第10節)。作者鮮明地以猶太祭司天天不斷、徒勞無功的事奉(第11節),與一次過有效地獻祭、現今坐在神右邊的基督比較(第12節)。因為耶穌已經「叫那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第14節),便再沒有誰能夠在這位君王既成的工作上,加添甚麼了(第18節)。

  基督祭司的職任既明顯地比一切都卓越,信徒便當支取這近在眼前的恩助(十19-39)。在試煉和苦難中,他們應該思念,基督已經有效地敞開了通往神那裏的路(19、20節)。良心因基督的犧牲得以潔淨,他們便應該憑著信心,來到神的面前(第22節)。受試探要回到律法宗教底下的人,應當堅守指望,並以愛心互相支持,彼此相顧(23、24節)。聚集敬拜能給予聖徒恩助,所以不可停止聚會(第25節)。作者呼籲心懷二意的猶太基督徒,更新他們的堅忍和對主的信心(26-31節)。神不會廢去對祂子民的應許。

信心生活的卓越性(十一1至十二29

  作者接著詳細地討論信心這個主題,作為對失望沮喪者的幫助(十36、38)。「信心」一字在希伯來書出現過35次,是本書重要的概念。依照保羅的概念,信心是在律法之上,得以稱義的方法。但這些受到威脅的猶太基督徒,他們的情況特殊。在希伯來書,「信心」的定義比保羅的廣泛,它的結局是靈性上的拯救(十一39、40)。信心是獨特的能力,抓緊天國眼不能見的事實,來滿足心靈的需要。信心給信徒能力,可以從神的角度察看世界,解釋歷史的發展。信心是勝過這個罪惡、不幸世界的能力。基督徒憑著信心,可以坦然無懼來到神的施恩寶座前(四16),有確據知道神必使他得勝。

  從舊約神子民的歷史中,可以看見信心所給予的勝利。原始歷史中的亞伯、以諾、挪亞、信心之父亞伯拉罕、剛誕生的以色列國領袖摩西、無數英勇的先知和殉道者,都是信心得勝的活見證。但神對祂分別為聖的教會,卻有更美好的賜予(十一40),那就是又真又活的基督。

  然而,在苦難中最美好的堅忍典範,卻是「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十二2)。在試煉中的信徒需要思想基督。祂因著擺在前面天國的冠冕,便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和羞辱。和基督所要受的苦難相比,信徒面對的試煉便顯得微不足道了(第3節)。況且,對神的子民來說,苦難和逼迫實際上都是偽裝了的祝福。管教的杖證明我們是永生神的兒女(5-10節)。在管教之餘,全權的神更能把基督徒所受的苦難化成無法測度的福氣(第11節)。因此心中動搖的信徒,應當爭取屬靈上的成熟和完全,免得心中生出埋怨和憤恨(第15節)。

勸勉和祝福(十三1-25)

  作者在結語中激勵他在主裏的朋友,忠於面前的事工。繼續向聖徒顯出愛心,接待外人,尊重婚姻聖潔,滿足於所有的,又順服屬靈的領袖(十三1、2、4、5、7)。 他又警告他們,不要中了猶太教支持者的詭計,以致離棄了「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那位耶穌基督(十三8)。基督為了拯救他們,「在城門外受苦」(第12節),他們要從這榜樣中,得著屬靈的決心。作為神的子民,他們也當「出到營外」受祂的苦難(第13節)。信徒瞭解到自己在世上沒有常存的城,便能耐心堅忍(第14節)。他要到的,是天上的耶路撒冷、神永遠的城。

  這封作者、讀者身分不明的書信,以榮耀的祝福作結。基督徒的神是「賜平安的神」,耶穌是建立新的永約,再從死裏凱旋復活、「群羊的大牧人」(十三20)。對信靠神之人的應許,是三位一體的神會「在各樣善事上成全你們,叫你們遵行他的旨意;又藉著耶穌基督在你們心裏行他所喜悅的事」(第21節)。

  希伯來書的教訓,充滿了教義。有關耶穌的史實,它所記載的比新約任何一卷書信都多。只有這卷書,講解了基督以麥基洗德等次大祭司的身分,所做救贖的工作。它討論的題目,包括了悔改、稱義、成聖、忍耐到底,是救恩論的寶藏。它又論及新舊兩約、將要來的審判、未來世界,為基督教神學,提供了不少資料。加上它對信心、忍耐、信徒生活的教訓,使這卷書成為神賜給教會最榮耀的書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