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拿書

  在舊約書卷的傳統排列裏,約拿書是小先知書的第五卷。本書是一個記敘文體,而不是一連串的先知預言。本書記述約拿違背神命、不往神指示的地方去傳道的經歷。書中幾件不尋常的事件,成為解釋本書時爭論的中心。

作者

  傳統認為本書由亞米太的兒子約拿所寫,約拿是耶羅波安二世在任時一位極有影響力的先知(王下十四25)。

  本書形容約拿是一個極端的愛國者,他那狹隘的愛國主義使他背叛的旨意,不願意看見從前的敵國接受神的赦罪。本書最重要的教訓之一,可見於神對約拿那排外之態度的責備(拿四6-11)。

  耶穌用了約拿的兩個經歷,作為祂給祂那世代的記號。約拿在大魚腹中度過了3日3夜,被用來類比耶穌之死亡和復活(太十二38-41)。此外,耶穌又藉著尼尼微人對約拿信息的積極回應,來責備祂那世代中許多不相信祂的人(路十一32)。

真確性

  約拿書中不平常的情節,使學者對其性質有不同的看法。不單是約拿被大魚所吞的故事使許多人認為本書帶有寓言的性質,尼尼微人的悔改(拿三5)也被看為極不可能的事。

  一些傑出的聖經學者都擁護本書的真實性。這些學者的基本進路是反駁那些否定本書之歷史性的人,並因耶穌引用書中的預言,又因早期猶太傳統的說法,給本書的真實性提出正面的證據。

  否定本書之真實性的人,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1)「尼尼微王」(三6)的說法似乎並不準確,因為尼尼微只是亞述的首都。當代的人均稱亞述的君王為亞述王;(2)書中用了過去時態來描述尼尼微城(三3),似乎顯示本書在較後的日期寫成,這與傳統對本書作者的看法不吻合;(3)書中以極誇張的用詞來形容尼尼微城的面積(三3);(4)尼尼微人集體悔改的事蹟欠缺歷史的支持;(5)一個人似乎不可能像書中描述般,在魚腹逗留那麼長的時間。

  關於「尼尼微王」的說法,我們應留意舊約也有類似的表達方法。以色列王亞哈被稱為「撒瑪利亞王」(王上二十一1),敘利亞王便哈達也曾被稱為「大馬色王」(代下二十四23)。因此,「尼尼微王」的稱謂並不是一個破例。

  以過去時態來描述尼尼微城,可能只因為作者用了一般簡單的敘事時式,來描述約拿在那裏說預言時該城的面積。

  對於尼尼微城的面積(「三日的路程」),可能顯示人走過整個尼尼微行政區──包括其市郊──所需的時間。我們不應看尼尼微人的悔改為集體歸向耶和華以色列的神。約拿書描述尼尼微人是因約拿宣告尼尼微必傾覆而悔改(拿三4)。雖然世俗歷史並沒有記載這樣一件事情,但有證據顯示他們這種反應是有可能的。尼尼微城在不足10年內(主前765-759),經歷了一次日全蝕和兩次嚴重的天災。我們可以理解,尼尼微的居民可能已有足夠的準備,去接受約拿先知這位以不尋常方式來臨的人所傳講的信息。

  還應注意的一點是,亞述王亞大得尼拉力三世只敬奉尼波神。

  若約拿是在他在位時(主前810-783)作先知傳道,則約拿所傳講的猶太一神主義,在當時被接受的程度可能比一般人預期外邦社會所接受的為高。

  牲畜在約拿傳道以後也參與全國的悔改行動(三7、8),在歷史中並非不曾出現。歷史家希羅多德曾記述一次類似的事件,發生於波斯帝國中。

  構成最大問題的事件,反而是約拿在魚腹中的經歷。解經者常指出,大多數鯨魚的咽喉,都不能容納一個人通過。但書中沒有說把約拿吞下的是一條鯨魚,只記載是一條大魚(一17)。

  不過,抹香鯨卻是可以吞下像人那麼大的物體。

  過去有不少鯨魚吞人的例子。雖然其中許多可能被視為怪誕,但完全未加以客觀批評便否定這些事件,也是不對的(這些經歷的其中一個有趣的記述,可見於《普林斯敦神學雜誌》第25期,1927年,頁636)。我們不應看約拿在魚腹中的經歷是絕對沒有可能的。神在歷史中的作為就經常帶來不平常或神蹟性的事件。

  約拿書中所存在的困難,使許多人認為它是一個預言性的比喻,而不是一件歷史事實。最常見的解釋是約拿書表達了神所關懷的,是普世的人。在這解釋中,猶太人那排外的民族主義便遭斥責。有些人認為這種心胸狹窄的態度,正好反映本書是被擄歸回後的作品,當時以色列人仍痛恨先前那些擄掠他們的人。

  上述看法出現了好幾個問題。雖然舊約中有不少比喻,但沒有一個像約拿書的篇幅那樣長。再者,比喻中的主要人物,是象徵對這比喻的主要教訓有影響的人、物或概念;支持這看法的人,卻很難說明約拿被大魚所吞的故事,如何引出比喻的中心信息。

  另一種解釋方法是看本書為一個篇幅較長的寓言。寓言是一種文學形式,其中的基本人物是要象徵或解釋真實生活中與之相似的事物。它的意義通常是明顯的,或由作者加以解釋。在舊約裏,寓言是一種簡短的文體,用以增強宣告的力量。約拿書似乎不能歸入此類文體中。它是敘事式的記載,其中的人物、物件和事件並沒有賦予明顯的意義。

  根據上述提出的普遍論點,學者似乎並不能給予足夠的理由,去否定約拿書的歷史性。耶穌引述約拿書的記載時,似乎暗示祂也接受其真確性。

寫作年代

  約拿若是列王紀下十四章25節所指的亞米太的兒子,本書便應寫於以色列王耶羅波安二世在位的時候(主前793-753)。那麼,約拿便是在以色列的白銀時代(主前八世紀)傳道的先知之一。

  那些認為本書並非由約拿所作的人,對其寫作年代有不同的說法,由尼尼微被毀後,至進入被擄歸回時期的說法皆有。

背景

  考古學家在尼尼微古城進行發掘時,發現了許多工藝品和文學作品,顯示尼尼微城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文化中心。在亞述王國中期,尼尼微城大大擴展了,並成為一個行政中心。一些勢力龐大的亞述王都以尼尼微為首都,在那裏治理全國。

  位於尼尼微以南的迦拉比尼尼微細小得多,卻住了近7萬人。約拿書所描述龐大的尼尼微人口,似乎頗切合這資料。

寫作目的

  約拿書之寫作目的,是指出神的恩典並非只賜給希伯來人,這教訓是在本書一個戲劇性的高潮中道出。約拿自憐地哀悼那給他遮蔭的蓖麻樹在烈日下枯萎了。神把約拿對小樹的憐惜,跟祂對數以萬計尼尼微人之關懷,作出強烈的對比。

  本書清楚顯示,神的憐憫並非只憐憫約拿時代的希伯來人,乃是每個悔改的人。即使以色列的敵人,也可嘗到神的憐憫。

內容提要

一至二章

  約拿書一開首是耶和華給先知約拿的命令,神指示他向尼尼微城的人傳道。約拿並不願意前往尼尼微,因為他知道尼尼微人會悔改。這樣,他便是向他所憎恨的亞述人宣告神的憐憫,有違他的立埸。因此,他在約帕乘船逃走,愚蠢地避開神。他上了一艘前往他施的船。他施位於西班牙南部一個腓尼基殖民地。在古代的地中海世界裏,是約拿向西面逃走的一個最遠的地方(一1-3)。

  然而,神不會容讓祂的僕人悖逆祂而不加懲戒(一4-16)。神管教約拿是出於祂的愛。管教的計劃由神所命令的暴風開始(一4)。船上的水手在可怕的狂風中,都忙於各自向他們的神祇呼求,並把沈重的貨物拋進海裏(一5)。在這一切擾嚷中,約拿只在船艙裏沈沈大睡(一5)。

  船上的水手仍不知道約拿才是問題真正的癥結。船長還喚醒約拿,叫他向自己的神祈禱,求祂在這暴風中施行拯救(一6)。

  眾水手見祈求也無效,便實行抽籤,盼找出是誰惹怒那帶來暴風的神(一7);製出來的籤顯示約拿是罪魁禍首(一7)。那些水手想知道帶來風暴的神是誰,並且為何這樣做。約拿的證供簡單而扼要:「我是希伯來人。我敬畏耶和華──那創造滄海旱地之天上的神。」(一9)眾水手問約拿,他們應怎樣對待他,因為海浪愈發翻騰(一11)。船長先前曾叫約拿祈禱,否則他們便會滅亡。現在約拿卻表示禱告並不奏效(一12)。他於是叫眾人把他拋進海中。

  水手們經過一番努力,仍然不能靠岸,終於順從約拿的要求(一13、15)。約拿被拋進海中,風浪就止息了。這經歷使全船的人都敬畏耶和華,並向祂獻祭和許願(一16)。

  神在約拿身上施行的刑罰尚未完結,因為祂預備了一條大魚,把約拿吞下(一17)。約拿在魚腹中3日3夜(一17;參太十二38-41),他向神祈禱(二1),神也聽見他的禱告(二7、8)。約拿的獲釋使他重新奉獻給神(二9)。約拿的禱告反映他對詩篇有很深的認識(參詩三8,五7,十八4-19,三十2、3,三十一6、22,三十九9,四十二6、7,五十九17,六十九1、2,一二○1,一四二3,一四四2)。

  神最終應允約拿的禱告,讓他有機會履行他的使命和誓言。大魚遂把約拿吐在岸邊的旱地上(拿二10)。

三至四章

  本書第二部分由三章1節開始。作者把注意力轉向神如何對待尼尼微城(三1至四11)。約拿因不順從神而向神懺悔,他悔改的行動,便是遵從神的吩咐,向尼尼微宣告神的信息(三1-4)。

  他甫抵尼尼微,便用了一整天去宣告神的信息。約拿告訴尼尼微城的居民,他們還有40日的時間(三4),但他們顯然立刻作出回應,因為作者並沒有記載約拿走遍全城所需的另外兩天路程。

  眾民與王都披麻禁食悔改(三5、6)。尼尼微王私下悔改了,又遍告全城的人一起悔改,強烈地表示他對神之信息的回應(三7-9)。神對約拿先前不願執行使命及其後嫉妒之態度加以譴責(三10至四11)。

  神接納尼尼微的悔改,以致約拿心生埋怨(四1-3)。他不久前才背誦詩篇,在禱告中讚美神(二1-9),現在卻轉為苦毒的埋怨。約拿再次向神禱告(四2),說出他起初不願接受差遣的原因。他知道神的本性是慈愛和願意饒恕人,他卻因這慈愛和饒恕惠及他本國的敵人而深感憤怒。約拿愚蠢地放縱自己,寧願求神取去他的命,也不願看見神在尼尼微人中施行拯救(四3)。

  神已向尼尼微顯示祂的憐憫,祂也再次以實例和教導向約拿彰顯祂的慈憐(四4-11)。神微聲的詢問:「你這樣發怒合乎理嗎?」(四4)這必定觸及了約拿內心的深處。但先知寧願走到尼尼微東面,在臨時的遮蔭處鬧彆扭(四5)。

  神在祂用以對付約拿的各種大自然事物中,再加上蓖麻樹(一種葉子很大的植物,四6)。這個供約拿遮蔭的地方使他大大喜樂。但神安排一條蟲子摧毀了這蓖麻樹(四7)。神再安排炎熱的東風使空氣變得乾燥,溫度升高,令約拿愈加痛苦(四8)。約拿又再次向神求死。

  神再問約拿:「你因這棵蓖麻發怒合乎理嗎?」(四9)神以例證來叫這位遲鈍的先知明白。然而,約拿的反應卻更激烈(四9)。約拿十分激動,因為這蓖麻縱使並非他親手所造,但對他個人造成了影響(四10)。耶和華創造了人,耶和華關懷尼尼微人。難道這位偉大的創造者無權為尼尼微城與其中12萬人,以及所有牲畜之存亡而激動嗎(四11)?約拿希望蓖麻得以保存,神更希望蓖麻得以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