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師記
士師記是舊約的一卷書,以神為著拯救祂的百姓,而興起的傑出領袖來命名。在希伯來文中,「士師」這個詞語亦代表著統治的行動,當中包括了作戰。某些學者提出士師可分為兩類:具恩賜的拯救者(或較重要的士師);以及本地仲裁的智者(或較次要的士師)。至於為何某些士師不大受人注意,而另一些士師的豐功偉績卻被詳細記述,原因仍不大清楚。
作者
這卷書反映出其資料的最後編纂,是在王國時期的早期。它也許正好用作辯論,將大衛公義的統治,對比掃羅王那世俗的、迦南式的君王觀念,而不是以神的律法來統治。作者肯定不是撒母耳,此書乃是倚靠古代的素材所寫成。
寫作年代
雖然士師成功地讓各支派從周遭外敵的入侵中,獲得一些喘息的機會,但以色列人仍長時期持續遭受侵擾。學者對士師的時期持有不同的意見。出埃及的日期影響了士師出現的日期。那些為出埃及定了一個較早日期的學者,便將士師的開始放在主前1370至60年間,另一些則建議另一個日期,接近主前十三世紀末。一個相關的問題,是涉及士師的年代表。士師記是否按年代先後次序,記述那段時期,抑或只是將來自迦南和約但河東不同地區,在同一時間內「審斷」某地區、某支派或數個支派的士師,作一代表性的敘述?結構毫無疑問,這卷書的故事帶著文學創作的痕跡,故事自成一格。底波拉之歌的詩意非常感人,約坦的寓言是比喻的上佳例子。對故事的細膩描述,亦可以從這卷書的架構中反映出來。
書中有兩個導言:一個是政治性的(一1至二5),另一個是社會宗教性的(二6至三6)。政治性的導言將士師與征服的故事連在一起,當時各支派正試圖佔領那地。這成了讀者瞭解這個士師時期的政治和軍事問題的準備。社會宗教性的背景解釋了為何以色列有那麼多患難、為何士師的建制興起,以及為何主從不應許以色列能夠脫離她的敵人,得享長久的安息。這卷書的主體是士師的故事(三7至十六31)。對於較次要的士師(共有6位),是以上升的頻率,加插在較重要的士師的事蹟中。下面的數據顯示出,較次要的士師出現的數目,是按著較重要的士師人數減少而遞增:2個重要──1個次要;2個重要──2個次要;1個重要──3個次要;1個重要。總數共有12位,代表以色列十二支派。
將代表著迦南和約但河東的12位士師列出來,目的是要顯出在整個被征服的領土上,所有支派都從眾多外敵處經歷到極大的困苦,這些外敵包括:亞蘭人、摩押人、亞捫人、亞瑪力人、迦南人和非利士人。以色列幾乎所有的疆界,都受到外敵虎視眈眈。書中的附錄(十七至二十一章),連同兩個導言,便構成這卷書。政治和社會宗教上的問題(一1至三6),是以最後幾章的數個故事來提出。根據柴爾斯的看法,給予這卷書正典模式的最後那位編者,蓄意將士師的故事組織成毫無動感。在救贖歷史初期階段所取得的成功,在士師的興替中,竟停頓下來。雖然耶和華以多種途徑拯救祂的百姓,他們仍回到一章1節至三章6節所描述的問題中。附錄所述的,代表著以色列在士師時期的問題,「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十七6,十八1,十九1,二十一25)。
寫作目的和神學教導
背逆、審判、呼求拯救,和神興起一位士師,這過程不斷循環,反映了申命記對不服從和審判所提出的警告。這個循環不斷重複,支持了那位不知名的敘述者之論點,就是以色列沒有因著神的恩典而改變。這時期在道德、宗教和政治上的無政府狀態,並不重要,因為進展遲滯。最後一章顯示,儘管以色列發生了內戰,各支派仍關心彼此的利益。雖然神的百姓的合一,遭受嚴峻的挑戰,但情況不至於完全無望。這卷書以盼望的語調作結,期望一位能拯救以色列的君王,為各支派帶來凝聚力,無論在道德和宗教上,或是政治和社會上,都帶領以色列。
故此,這卷書的目的包括:(1)顯示在以色列的發展中,這是一個毫無意義的階段;(2)解釋各支派為何沒有佔領應許給列祖的全部土地;(3)證明神的道路是正確的,祂對屢次背逆的以色列,仍滿有恩典和忍耐;(4)展示出一位「牧者」君王的正統,對比於專制的王權;以及(5)解釋為免以色列屈服於非利士人,並引致各支派之間的戰爭,急切需要一種新的動力。
內容提要
政治上的導言(一1至二5)
在約書亞記一至十二章中,約書亞所率領作戰的戰事,被描述為迦南人的軍隊動員對抗以色列。因著耶和華的介入,迦南人的抵抗被粉碎,土地亦被各支派佔領(十三至二十一章)。然而,約書亞記十三至二十一章,亦清楚指出每個支派在控制仍有迦南人作小規模抵抗的領土上,尚有困難,這些地方通常都以重兵和堅固的城牆包圍(參書十三2-6、13,十五63,十六10,十七12、16、18)。
約書亞記強調了勝利而輕看了問題,但士師記的序言,則坦然提出以色列的問題和失敗,來作為整卷書的背景。這卷書所呈現的,正是這些問題和失敗,它們逐步引領以色列來到災難的邊緣。
士師時期始於約書亞的離世(士一1,二8、9)。以色列人繼承自約書亞的遺產包括:耶和華的律法(書二十三6,二十四26)、土地、對遵從主的挑戰(書二十四14-27),以及在征服迦南人時,神會同在和幫助的應許(書二十三5、10)。
一.猶大和西緬支派(士一2-20)
猶大和迦勒的重要,與約書亞記中猶大的地位相同(書十四6至十五63;參約瑟家,士一22-29;參書十六,十七)。猶大支派戰勝了殘暴的亞多尼比色,他統治比色,但其位置不詳。猶大支派成功地佔領了南地的山地和西面的山腳(士一9)。他們甚至攻取了耶路撒冷,或是與耶路撒冷相同的一個偏遠區域(一8),但不能在那裏保留控制權(一21),直至大衛征服那城(撒下五6-9)為止。猶大支派在約書亞所率領的戰爭中,已戰勝了希伯崙地區的迦南人(書十36)。希伯崙又稱為「基列亞巴」(「四城」),是耶路撒冷一個有力的聯盟(書十3),即使首次被擊敗後,仍有能力重新集結軍力,向以色列進行新的攻擊。正如摩西曾經答允,迦勒獲得了希伯崙(一20;參書十五13)。猶大支派贏取了希伯崙後,繼而進攻底璧,藉此伸延他在南面山區的控制(一11-15;參書十五14-19)。
基尼人是葉忒羅的後裔,與摩西有姻親關係(一16),他們在亞拉得附近的南地和棕樹城定居,這裏所指的地方應該是他瑪,而不是耶利哥。
猶大支派由於在何珥瑪戰勝了迦南人(一17;參民十四45,二十一3;申一44),穩守南面的邊境,並在迦薩、亞實基倫和以革倫的勝利中,穩握沿岸平原的控制權。然而,它在沿岸平原的勝利,卻受到一支有良好軍備的迦南人軍隊所頑抗(士一18、19)。它佔領了猶大的山地和南地,卻不能保留對平原的控制。非利士人不久便控制了迦薩、亞實基倫和以革倫,將她們拼入他們的5城之列。
二.便雅憫支派(一21)
耶路撒冷坐落於猶大和便雅憫支派的邊境之間。猶大支派取得這個城或近郊地區(一8),可是,卻因路遙而不能長久管轄。便雅憫支派的實力又不足以征服耶布斯人。惟有大衛能成功征服他們(撒下五6-9);並將耶路撒冷拼入猶大支派的版圖(參書十五63),雖然她原是分給便雅憫支派的(書十八27)。
三.約瑟:以法蓮和瑪拿西支派(一22-29)
以法蓮支派取得伯特利(22-26節),從列祖的事蹟中,可知伯特利是一個重要的敬拜地點(創十二8,十三3、4,二十八19,三十一13,三十五1-15)。可是,瑪拿西支派未能取得耶斯列谷(以斯德倫)那些嚴密防衛的城邑,例如:伯善、他納、多珥、以伯蓮和米吉多(第27節)。這些城邑控制了貫通東西的交通和由南至北的道路,以及穿過迦密地區和約但河淺灘的重要通道。以法蓮支派亦未能完全佔領被基色所控制的沿岸平原(第29節)。以法蓮和瑪拿西兩支派都不算十分成功。
四.另外4個支派(一30-36)
士師記略略提及了在迦南的另外4個支派,他們同樣只獲得部分的成功。西布倫、亞設、拿弗他利和但支派,均無法全面驅逐迦南人,尤以但支派為甚。他們充其量只能在後來使大部分迦南人服苦工(30、33、35節)。
五.以色列的失敗(二1-5)
由於未能征服那地,消滅迦南人和他們的文化,導致與他們通婚和拜偶像(參出二十三33,三十四12-16;民三十三55;申七2、5、16;書二十三7、12)。
對於「耶和華的使者」的身分,沒有人能確定。它可能指到主自己,或是一位天使,或是一位先知(參士六8)。他以先知的態度斥責百姓,並且宣佈神會藉著以色列和迦南人持續的對抗,施行審判(第3節;參書二十三13)。他們的哀哭和獻祭也無補於事(4、5節;參瑪二13)。在約書亞死後不及一個世代,以色列已受到責備。
神學上的導言(二6至三6)
緊接約書亞的去世,神學上的導言開始出現(書二十四28-31)。約書亞的世代,以忠心作為標記;可是,隨著征服所帶來的興奮和神同在的明證過去後(士二10),這種對耶和華的忠心卻不能持久。以色列轉而事奉迦南人的神祇(巴力和亞斯他錄)。巴力是風暴之神,象徵雨水和多產,亞斯他錄則是他的夥伴。第11和13節指到的巴力及亞斯他錄,原文是複數詞,象徵當地以很多途徑來敬拜迦南人的神。宗教上的合一已瓦解。因此,以色列惹主發怒,祂便將他們交在敵人和侵略者手中(12、14節)。正如摩西和約書亞所預先警告的(申二十八25、33;書二十三13、16),以色列無法對付這些敵人。背逆、審判、呼求憐憫和蒙拯救這個循環,便貫串整卷士師記。
縱然先前的世代曾順服神(士二7、17),百姓卻深陷在他們祖先的背逆中。除了為脫離欺壓而對士師服從外,以色列常不服從士師的帶領(16-19節)。為了應驗約的咒詛,神起誓不讓祂的百姓安息,卻要試驗他們(20-23節)和訓練他們學習戰事(三1-4),以致他們能學會回應這個真實世界的挑戰。
以色列的士師(三7至十六31)
一.俄陀聶(三7-11)
俄陀聶是一個過渡性的人物,將戰勝和審判連接起來。他曾參與征服基列西弗,是迦勒的姪兒,也是他的女婿(一13)。他擊退由古珊利薩田帶領的亞蘭人,讓那地安享太平達40年之久。
二.以笏(三12-30)
摩押人與亞捫人和亞瑪力人結盟,從東面進攻以色列,壓迫他們達18年(那是在伊磯倫的領導下,12-14節)。以笏率領使節,將貢物帶給伊磯倫,他的王宮大概坐落於耶利哥附近(棕樹城,第13節)。慣用左手的以笏,特別適合執行這個使命;他能夠在不受嫌疑的方式下,取出兩刃的劍來行刺王(15、21節)。以笏的成功,是由於縝密的計劃和出其不意的部署。他獻上貢物便離去,然後假意要傳神諭而截回。王墮入騙局,於是被殺。謀殺的詳情(21、22節),可以製造一點嘲弄感。他在摩押王宮的耽擱(24、25節),讓以色列人有機會將他們的軍力齊集約但河淺灘。以笏徹底成功;沒有一個摩押人能逃脫(第29節),以色列亦能安享太平達80年之久(第30節)。
三.珊迦(三31)
珊迦的功業在於對抗沿岸平原的非利士人。他擁有一個不屬於以色列人的名字,但他應是土生的以色列人。就像參孫一樣,他並非以一般的武器(趕牛的棍子)來攻打非利士人。他的名字在底波拉之歌中亦有提及(五6)。
四.底波拉和巴拉(四1至五31)
書中的敘述,轉到由夏瑣王耶賓,和夏羅設的西西拉率領的北方迦南人侵略者(四1-3)。被毀的夏瑣(書十一13)已經重建,由另一位耶賓(參書十一1)統治該地區。他已重新恢復其軍事力量,因為他擁有900輛鐵戰車。他壓迫以色列人達20年(四3)。
神在以色列有一位女先知,在這個黑暗時期帶領祂的百姓(四4)。她在以法蓮南面近便雅憫支派的一棵棕樹下,作出她的判斷(四5)。她吩咐巴拉召集被迦南人襲擊的拿弗他利和西布倫支派的軍隊,然後出其不意地在基順河突襲西西拉(四6、7)。猶疑不決的巴拉於是要求底波拉同去,結果喪失了殺掉迦南大軍元帥西西拉的榮譽(四8-10)。主讓這次從他泊山進攻的突襲,一舉成功,迦南人潰敗而逃,無法運用那些陷入耶斯列平原沼澤中的重型戰車(五20-22)。迦南人敗退,西西拉則被希百之妻雅億所殺;雅億是基尼人,不過,她與亞拉得附近的基尼人是分隔開的(四17、18;參一16)。她接待了西西拉,就如她的家庭與迦南人有著友好關係一樣(第17節)。然而,她乘他睡著,英勇地用帳棚的橛子將他置諸死地(四18-21,五26、27)。在隨後的戰役中,以色列人從耶賓手上重獲自由,直至他們徹底消滅他的勢力(四24)。
底波拉之歌(第五章)以一種詩體,來慶祝耶賓的勝利。這是聖經其中一首最古老的詩歌。它讚頌以色列的神(2、3節)是一位保護祂立約的子民,並在祂面前,令眾山也震動的君王。
祂是西乃山的神(4、5節;參申三十三2;詩六十八7、8;哈三3、4)。雖然那些壓迫者曾掠奪以色列,令來往的道路變得不安全,同時,以色列又無法保衛自己(6-8節),但主興起底波拉和巴拉率領貴族去爭戰(9-13節)。他們來自以法蓮、便雅憫、西布倫、以撒迦和拿弗他利支派(14、15節上、18節)。然而,約但河東的支派和亞設支派不願參與(15節下-17節)。這歌繼而論到戰場,暴雨將戰車陷入泥沼中,不能前進(19-23節)。那運用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方法,令西西拉致命的雅億,被稱頌為「比眾婦人多得福氣」(24-27節)。她正與西西拉的母親成一對比;西西拉的母親被描繪為正以全副精神,徒然地等待西西拉拿著所有戰利品回來(28-30節)。耶和華使用簡單的東西,使有勢力的人變得胡塗。其結語是一篇禱文,祈求神審判以色列的所有敵人(第31節上;參詩六十八1-3)。
五.基甸(六1至八35)
以色列安享40年的安息後(五31下),被米甸人和亞瑪力人從東面騷擾(六1-3)。他們在收成時進侵,破壞了國家的經濟(4-6節)。神回應以色列的呼求,差遣一位先知,傳達類似那耶和華使者的信息(二1-5)。然後,有一位使者向基甸顯現,叫他帶領百姓爭戰(六11-14)。主藉著一個徵兆(17-22節),來保證與他同在(六16)。基甸知道那來找他的是主,於是在俄弗拉築了一座壇,稱為「耶和華沙龍」(就是「耶和華賜平安」的意思,六24)。他搗毀在俄弗拉向巴力和亞舍拉(和合本作「木偶」)敬拜的地點(六25-28),並在新的祭壇開始敬拜耶和華(第28節)。即使基甸的父親向巴力挑戰(第31節),巴力也沒有保護他自己的祭壇(六29-32)。結果,基甸被稱為耶路巴力(「讓巴力與他爭論」,第32節)。
接著,基甸從亞設、西布倫和拿弗他利支派召集了為數32,000人的軍隊(第35節,參七3下)。為了確知神的同在,他祈求另一個徵兆──羊毛的徵兆(六36-40)。我們不可忘記,在基甸的時代,神蹟極為罕見(第13節),而他像摩西一樣,需要再次肯定神與他同在。他的信心與日俱增,神便使他的軍隊銳減至300人,來對抗敵人。在原來的軍隊中,有22,000人因恐懼而離去(七2、3;參申二十8)。另外的9,700人雖然勇敢,也被打發回家(七4-8)。神藉著一名敵軍的夢來向基甸保證後(七9-15),便以奇妙的方法,使用那300人來蒙蔽米甸人。
神讓以色列戰勝米甸的領袖俄立、西伊伯、西巴和撒慕拿(七16至八21)。基甸明智地避開了與以法蓮支派可能發生的軍事衝突(八1-3),追趕敵軍深入約但河東,並且懲罰了沒有協助他的疏割和毘努伊勒領袖(八4-9、13-16)。
這次光榮的勝利,令人對王權這個觀念產生興趣。以色列民希望將基甸的家,建立為他們的王朝(八22)。基甸拒絕了,但他錯誤地用了戰爭中取得的黃金,鑄造和設立了一個以弗得(八23-27)。以弗得也許是在敬拜的儀式上使用,很可能作占卜之用(參十七5)。
基甸的時代又終結了。他是神的工具,讓以色列安享太平40年(第28節 )。他有70個兒子,後來年老而死(30-32節)。雖然他設立以弗得,引導以色列走迷路,但神仍厚厚地賜福予他。其後,以色列又回復敬拜巴力(33-35節)。
基甸的時代之後,他的兒子亞比米勒試圖在示劍自立為王,延續王朝(九1-6)。在親友的支持下,亞比米勒在示劍將他所有兄弟殺盡,只有約坦能逃脫(九4、5)。亞比米勒被立為王後(第6節),約坦以寓言的形式,來向他的兄長提出反對(7-20節),然後便藏匿起來(第21節)。3年之後,當示劍的居民造反,亞比米勒邪惡的詭計令自己陷入網羅。他憤怒地攻擊示劍,把她摧毀(22-49節)。但不久,他在提備斯被一個要逃避他的婦人,在城樓上拋下一塊磨石所傷(50-53節)。他的一個僕人,在他的要求下,將他殺死,以解除他的痛苦(54、55節)。這一連串事件,展示了暴君可以是何等的壞。神的公義再次獲勝(56、57節)。
六.陀拉(十1-2)
陀拉是來自以薩迦支派的一名小士師,他作以色列的士師達23年之久。
七.睚珥(十3-5)
睚珥是來自基列的一名小士師,他作以色列的士師達22年之久。
八.耶弗他(十6至十二7)
扼要地重述拜偶像、仇敵、呼求、短暫的悔改這個息息不斷的循環(十6-16),成為了耶弗他事蹟的引言。在亞捫人的攻擊下,基列的長老要求耶弗他幫忙(十17至十一8),耶弗他答應了,但附帶一個條件,就是在戰爭之後,繼續成為他們的領袖(十一9、10)。在米斯巴一個嚴肅的典禮中,他成為他們的「領袖」(第11節)。耶弗他與亞捫王開始通信,他在信中根據耶和華將地賜給以色列人,所以他們在歷史上擁有地的主權,來為以色列的權利爭辯(12-27節)。與其立即發動戰爭,他期望那「審判人的耶和華」將會平息這個爭論(第27節);可是,亞捫王毫不動情(第28節)。當神的靈臨到耶弗他,他輕率地許過願,便帶領以色列爭戰(29-31節)。他大獲全勝(32、33節),但他發現自己所許的願,是將從自己家門出來的第一個人作為祭物,那竟是他的女兒(29-35節),她與同伴哀哭了兩個月後,耶弗他便將她獻上(36-40節)。令人遺憾的是,他沒有想到,其實他可以按著女兒的年齡,用10至30舍客勒銀子作為替代(參利二十七4、5)。
以法蓮人似乎酷愛戰爭。他們曾埋怨基甸,幸而基甸成功地化解他們的恐嚇(八1-3)。可是,耶弗他攻打他們,因為住在約但河東的以色列人被辱罵為「逃亡的人」(十二1-4)。這次內戰中,有42,000以法蓮人被殺於約但河的淺灘(5、6節)。此後,耶弗他只統治了6年(第7節)。
九.以比讚(十二8-10)
以比讚是來自猶大支派的小士師,統治以色列7年。
十.以倫(十二11、12)
來自西布倫支派的小士師,統治以色列10年。
十一.押頓(十二13-15)
來自位置不詳的比拉頓的小士師,統治了8年。
十二.參孫(十三1至十六31)
參孫在救贖歷史中的過人之處,在於他神蹟性的出生(十三1-24)、他作為拿細耳人的事奉(十三7;參民六1-21)、三番四次受主的靈所感動(十三25,十四6、19,十五14)、單手攻擊非利士人(在亞實基倫,十四19;在田間,十五1-6;以坦磐的穴內,十五7-17;迦薩,十六1-3、23-30),以及他偶爾對主的倚靠(十五18、19,十六28-30)。然而,他貪愛非利士婦人,造成他個人生命的一個悲劇(十四,十六章)。在大利拉的引誘下,他被囚於迦薩。他祈求主讓他為自己報仇,終於在大袞的廟宇倒塌時死去(十六28-30)。他被埋葬於其父親在但領土的墳墓裏(第31節)。
跋(十七至二十一章)
以色列那循環的留存方式完全沒有進展。平定外敵、安享太平,總是短暫便過去。以色列仍未適合王朝式的王權統治,無人不稱由亞比米勒統治的3年,為最差勁的王權統治。以色列在拜偶像和敬拜耶和華之間,搖擺不定。士師時期並不穩定,其中的特徵是相當個人主義和地方主義。然而,神在祂百姓的事務上仍舊掌權。跋言包含兩個故事:米迦和但支派的遷移(十七,十八章),以及內戰(十九至二十一章)。結尾數章,均是以「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這兩句話連繫起來(十七6,十八1,十九1,二十一25)。這組勻稱的重複(在每次敘述中出現兩次),是要強調其無政府狀態之混亂,以及支派之間沒有能力團結起來,一同以立約子民的身分去事奉神。
一.米迦和但族(十七,十八章)
米迦是以法蓮人,他設立了一個神堂,讓一個來自伯利恆的利未人,以及他自己的兒子擔任祭司(第十七章)。但族人由於沒有能力保存他們已有的產業,便去到黑門山下建立自己的產業。他們從米迦的神堂取去偶像,帶走那利未人,然後在荒廢的拉億城,建立一個名為但的新城,在其中設立敬拜地方(第十八章)。由此,他們便設立了一個敬拜中心,與在示羅的會幕對立(十八31)。
二.內戰(十九至二十一章)
住在基比亞的便雅憫人,強姦了一名利未人的妾,以致她死掉。正如十七和十八章的利未人一樣,這妾來自伯利恆(十九1)。於是,那利未人戲劇性地將她的屍體分成12塊,分給各支派,導致群起攻伐便雅憫人,因為他們保護那在基比亞的罪犯(十九29至二十19)。在隨後的戰爭中,便雅憫支派大部分人口喪生(二十20-48)。那11個支派,便將在與基列雅比的內戰中所獲得的400名處女,交給便雅憫人為妻(二十一6-15)。然而,這些女子仍不足夠;由於害怕便雅憫支派會滅絕,各支派又曾起誓不讓自己的女兒嫁給便雅憫人,於是,以色列人便構思了一個計劃,讓便雅憫人可以帶走在示羅為慶祝節期而跳舞的處女(16-22節)。便雅憫支派因此得以重建他們的城鎮和產業(第23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