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哀歌
耶利米哀歌包括了5首詩歌,組成為耶路撒冷陷落而哀號之輓歌。每一首詩歌都有明顯的對稱文體。第一首詩歌(一1-22)是一首縝密的離合詩體,每段以3行組成。這首詩歌共有22段,每段首句均用不同的希伯來文字母開始,從第一個字母順序至最後一個字母。第二首詩歌(二1-22)與第一首的形式相似,只是掉換了兩個希伯來文字母。第三首詩歌(三1-66)亦是3行組成一段,但它並非像前兩首詩歌以順序的希伯來文字母開始每一段,而是以順序的希伯來文字母開始每一行,每段用同一字母起首。跟第二首一樣,同樣的字母也掉換了。第四首詩歌(四1-22)是以兩行為一段的離合詩體。每段的第一行以順序的希伯來文字母開始。最後的一首詩歌(五1-22)並非離合詩體,但它含有希伯來文的22個字母。
這種複雜的寫作結構原因不詳。有人認為這是幫助記憶的方法。也有認為希伯來人可能視其字母是代表著完全的觀念。這個觀點源於希伯來文字母,亦代表著數字。這個完全的觀念可見於啟示錄一章8節所提及的第一個及最後一個希臘文字母:「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當耶利米哀歌的作者默想耶路撒冷的陷落,他用希伯來文字母的排列表達他極度的哀愁。
作者
傳統上,人們認為耶利米哀歌的作者是先知耶利米。這說法得到武加大拉丁譯本及七十士譯本的支持。
可是,許多學者對此置疑。最主要的原因是耶利米書及耶利米哀歌的寫作風格相異,而且兩卷書的觀點有衝突。
這兩卷書的寫作風格截然不同。耶利米書中所宣佈的預言,給人流暢自然的感覺,與耶利米哀歌的矯飾文體甚為不同。但若只以風格為基礎,便斷定耶利米不可能是耶利米哀歌的作者,確是有點武斷。選擇離合詩體的寫作形式,自然限制了作者自由發揮,因而大大影響他的個人風格。從歷代志下三十五章25節可清楚看見耶利米也有創作類似耶利米哀歌的作品。耶利米書中的講章,是以公開宣講為目的,它的流暢自然,在耶利米哀歌中當然找不到。耶利米的預言中所流露對事物的敏感性,也是耶利米哀歌作者的特色。
由於耶利米哀歌對於各國在耶路撒冷遭受毀滅這件事上所擔當的角色,持不同的觀點,所以不少人常以此否定耶利米是這書的作者。在其預言中,耶利米視巴比倫人的侵略為神所用的懲罰工具,並且呼籲猶太人要在他們的侵略者手下降服(耶三十八3、17)。耶利米哀歌似乎視神為直接的懲罰者,並且視敵國為旁觀者,敵國也會嘗到神的憤怒(一21,三59-66)。然而必須注意,耶利米哀歌中提及的敵人,不單只是巴比倫人,也包括所有威脅猶大,並對猶大遭受的毀滅抱有幸災樂禍心態的敵對勢力(一21)。確定神會審判這些敵人,並非否定耶利米書中的信息,因為耶利米並非真的認為巴比倫人既是神施行憤怒的工具,便可以免受懲罰,這種想法跟耶利米書十二章14至17節不同。
耶利米書中的一些句子,亦可以在耶利米哀歌中找到,例如:「四圍驚嚇我的」(二22;參耶六25,二十10)和「茵蔯」(哀三15、19;參耶九15,二十三15)。這支持了耶利米是耶利米哀歌的作者之說。
還有另一些原因,否定耶利米是此書卷的作者。例如:他的名字並未在耶利米哀歌中出現,以及這書卷在希伯來聖經中列為著作,而非先知書。耶利米的名字沒有在這書卷中出現,並不是一項有力的論據,因為在舊約的書卷中,有不少是沒有引述作者名字的。由於耶利米哀歌是一首正式的輓歌,因此它不像耶利米書有許多自傳式的資料。
那些質疑耶利米哀歌是否耶利米所作的人,有時引用耶利米哀歌在希伯來聖經的位置為理由。由於耶利米書列入希伯來聖經的第二部分,因此有人認為耶利米哀歌的成書日期過晚,所以不會是耶利米寫的。可是,要注意一點,第三部分正典書卷在早期的目錄並不統一。若只是以它被列於第三部分,而認為該書卷的寫作年代較晚,恐怕難以令人信服。早期的教父耶柔米表示,耶利米哀歌曾與耶利米書同列於一卷軸上。
寫作年代
如果這卷書是耶利米寫的,它的寫作年代就在耶路撒冷被毀後不久(主前586)。生於這時期之後的作者,實在難以寫出如此刻骨銘心的哀痛。
書中生動地描寫了耶路撒冷居民所受的痛苦,就足以支持這書是由當時的目擊者寫成的。
背景
被巴比倫的軍隊圍攻多月後,耶路撒冷終告陷落,猶大的人民被擄外地。除了聖經的記載外,拉吉信集也證實了巴比倫人入侵後所引致的毀壞。拉吉信集記錄了一位士兵在戰場所見:他正在觀望拉吉所發的信號,卻看不見亞西加的信號(參耶三十四7)。
在耶路撒冷陷落之前,充滿內憂及政治陰謀。耶利米勸諭投降,而耶路撒冷中充滿民族主義的領袖則鼓勵群眾去抵抗巴比倫人的猛烈攻擊。耶利米在這些末境中的角色十分微妙。他的生命受到威脅,並且屢嘗牢獄之苦。
耶路撒冷被毀不單意味著可恥的失敗及放逐。正當這一切令人難以忍受時,這事件所引發的神學思想,更是信靠神的猶太人所難以理解的。對於許多人來說,神選擇以耶路撒冷被陷來顯明祂自己,實在標誌著神的應許已終結。舊約聖經清楚地表明耶路撒冷將來的榮耀。在末世的時候,她是彌賽亞國度的中心(彌四)。耶路撒冷被毀,使許多人懷疑神的話語的可靠性。這書卷中的哀歌,不單哀悼耶路撒冷被毀所帶來的痛苦,而且提出深邃的屬靈問題。
寫作目的和神學教導
耶利米哀歌的主要目的,是要表達耶利米對耶路撒冷大災難的深切哀慟。藉著寫作這書卷,他表達了當代所有猶太人的哀傷,同時也給他們一個宣洩哀痛的途徑。
然而,這書卷不單只是哀歌,它也表達了安慰及希望之聲。因此,它的另一個寫作目的,就是提升百姓的心,叫他們仰望神,而神就是安慰的源頭。這書卷其中一個最大的盼望,記載於三章22至23節:「我們不致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他的憐憫不致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你的誠實極其廣大!」或許,此書最重要之目的,是要解釋這大災難背後的神學原因。這卷書清楚地表明耶路撒冷被滅的原因,並且展示從中可以認識神是怎樣的。耶路撒冷滅亡,是因為百姓犯罪(一8、9、14,四14)。耶路撒冷的陷落,表明了神的公義,即使是祂的百姓,祂也不會輕忽他們的罪(一18)。這顯出當神的百姓悖逆神,神會仿如他們的仇敵(二5、7)。這說明了那大災難並非在神的旨意以外(二17),並且生動地描述了故意悖逆神的後果是怎樣。然而,神仍被視為一位充滿憐憫及信實的神。雖然耶利米看見他所愛的家園被毀,但有一樣事情永不改變,那就是神的信實。耶利米明白這並不是結局,因為他信靠神的慈愛是永不搖動的,並且學會安靜等候耶和華按祂的時候施展作為(三22-27)。
內容提要
第一首哀歌
第一章是哀悼耶路撒冷的居民被擄,以及該城的荒涼結局。
第一首哀歌開始時(一3),作者暗示了申命記二十八章64至65節的意思。在那段經文裏,摩西警告百姓,倘若他們背叛神,他們會被分散於列國之中,沒有安息之所。耶利米哀歌一章3節說這警告已經應驗了。
以色列的不幸,是源於罪(一8上)。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悖逆神的後果。在這第一首哀歌裏,充滿著一連串深切的悲愴感受,那就是罪的可怕結局(一11、12、16、17)。在這痛苦之中,以色列人承認神的公義(一18)。神的公義包括其正直的行為,即使是祂的百姓,祂也懲罰他們的惡行。
第一首哀歌的結尾是百姓禱告呼求神審判他們的仇敵(一21、22)。這種咒詛的方式,是舊約中的信徒用來表達他們渴望終止惡行的方式。他們視不信的民族為罪惡的化身。
第二首哀歌
第二首哀歌也關乎耶路撒冷的毀滅,但較為強調神的審判。它的語調比前一首哀歌更尖銳。整段記載都流露著憤怒的情緒(二1-3、6、7),似乎神毀滅耶路撒冷時的烈怒,作者仍歷歷在目。
作者把神的憤怒歸咎於假先知(二14)。然而,百姓亦難辭其咎,這就正如其他經文所記載一樣(例:一5、8)。當時的假先知,未能向百姓提出警告,使他們知道犯罪的後果(二14)。因此,耶路撒冷被毀滅,作者也不能安慰其中的百姓(二13)。
第二首哀歌以神的「腳凳」(二1),即約櫃來開始。約櫃是神自我啟示的焦點。這節經文反映了當時在神學上的危機 ,作者哀哭神忘記了祂的「腳凳」。甚至那標誌著神與祂的百姓同在的約櫃,也不能阻止神毀滅耶路撒冷。
第6及第7節也表達了同樣的想法,以色列人傳統的敬拜及聖殿,被視為同遭神的毀滅。這項重要的真理顯示了全書的觀點,就是視神為這不幸事件的直接導因。
第三首哀歌
第三首哀歌是十分個人性的。結尾時,愁苦及埋怨均轉化為一篇充滿確證的禱文(三61-66)。
在這章的頭18節裏,作者描述耶和華如何使其受苦。他一直以第三身來描寫神,直到第18節,才直接稱呼耶和華的名字。只有在他全然傾吐了他的苦情,他始能呼喚耶和華的名字。這深切的哀痛,突然轉為喜樂之情。他可以肯定耶和華立約的信實,並且在深深的痛苦中,看見神的憐憫猶如每個早晨,都是新的(三22-24)。
這章以突如其來的肯定作結(三58-66)。在此,作者深信神會在他的仇敵面前,為他伸冤。只有在他默想神慈愛的本性後(三22-27),他才能夠說出這些話。第1至17節所表達他與神分離的感受,在他肯定了神的美善後,便一掃而空了。當他回想神的美善及本性,他便獲得確據。
第四首哀歌
第四首哀歌強調這審判是理所當然的。作者描寫了不同階層的居民(四1-16),並且指出他們如何受到耶路撒冷的毀滅所影響。第12至20節肯定了神的審判是犯罪的直接後果。
當作者肯定神必會懲罰以色列的敵人,這首哀歌就變成了一篇喜樂的希望宣言(四21、22)。以色列的罪會得到赦免,「以東的民」的罪會受到懲罰(「以東的民」無疑是指所有的敵對民族。在以賽亞書六十三章1節,「以東」的用法也是一樣)。
直到猶大民族的罪得贖,救恩始會臨到猶大國。當神征服所有不信的民族,救恩就會臨到。根據無數舊約及新約經文顯示,在末世的時候,這些不信的民族會被征服。它代表了神的絕對主權在祂的創造中彰顯。
第五首哀歌
最後的一章是一篇深刻的禱文,作者在此描述那種痛苦,並且求神恢復賜福祂的百姓。開始的時候,是向神求告,求祂記念祂百姓的遭遇(五1-18)。被擄的猶太人所受的恥辱之一,就是那轄制他們的「奴僕」(五8)。這明顯是指著巴比倫侵略者說的,他們自己多年來也在專制的統治下生活。
在第19節,作者的看法有所改變。他肯定神永遠作王。當耶路撒冷──耶和華在地上的居所──被滅的時候,耶和華的寶座仍永遠長存。由於祂的寶座永遠長存,所以作者問:「你為何永遠忘記我們?」(第20節)這問題是基於一個信念,那就是神既然永遠作王,祂不能完全放棄祂的百姓。祂會復興祂的國。
總結
許多基督徒忽略了耶利米哀歌。這書是值得再三研讀的。它有力地宣告了悲劇過後,便是祝福。這信息關乎任何時代的人。而且,在舊約中,這是最具說服力的例子,表明罪的結局。它的神學精簡而明確,繪畫出一幅精彩的圖畫,那就是在錫安城被毀的黑暗背景中,描繪出神的信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