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

  馬太福音是新約聖經的第一卷書。馬太福音本身並沒有清楚指明誰是作者。然而,早期教會一向視使徒馬太為本書的作者,我們也同樣可以接受這看法。

  馬太的寫作對象是一群操希臘話的猶太基督徒,他們居於一些猶太殖民中心,如敘利亞的安提阿。這些基督徒被一些憎恨耶穌和基督徒的猶太人包圍和攻擊。這書的寫作年代大概是第一世紀六十年代。

寫作目的

  護教馬太以猶太人的身分寫給猶太人;他指出舊約的期望,在拿撒勒人耶穌身上得以成全,耶穌是以色列所期望的彌賽亞。在馬太福音第一章,馬太便指出祂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大衛的子孫」(一1),而且實在是「與我們同在」的神(一23)。後來,馬太又說明祂是但以理書第七章的「人子」,和以賽亞書五十三章的「受苦的僕人」。全書(一22至二十七10)以舊約預言「應驗」的觀點來看耶穌的生平;祂來是為把以色列人從罪中拯救出來(一21)。可是,猶太人拒絕祂,不接受祂是彌賽亞,因此,他們就把自己放在一個極危險的位置(十一20-24,二十一33-46)。至於以色列人為何拒絕耶穌,其中一個原因是猶太宗教領袖沒有預備人心去迎接祂的來臨,馬太用很嚴厲的話責備律法師和法利賽人,他們為了自己的傳統而背棄了神的話(第十五章)。他們沒有作好榜樣給以色列人去跟從(第二十三章)。

教導

  馬太也以基督徒的身分寫給基督徒。在他筆下,耶穌是新的摩西,是道成肉身的耶和華,祂親自解釋自己的律法(第五章),設立屬於自己的子民,並選立使徒作帶領(十2-4,十六18、19,二十三8-10)。信徒必須用最嚴肅的態度去學習彌賽亞的教訓,才可以建立正常的教會,這些教訓包含許多道德和屬靈的道理(五至七,十八各章)。為了達成這宗旨,馬太採用了類似神學教科書和教會手冊的形式來寫此書,把耶穌的位格和工作給神的子民講解清楚。為使讀者即時和緊緊地掌握這些教訓,馬太以組織完善和易於記憶的方法去表達。為幫助讀者吸收這些教學的材料,他把耶穌的教訓分成5篇訓言(其間穿插著敘述的部分),把相類的教訓集合在一起(例:第十章是有關差傳的託付,而十三章則有7個「天國的比喻」)。馬太福音的主要神學課題大致如下:神的兒子(耶穌是道成肉身的耶和華,是與我們同在的神);神的國度(藉著耶穌,神介入歷史中,拉開了祂最後統治的序幕);神的救贖(耶穌是一位作僕人的王,祂來是要「將百姓從罪惡裏救出來」,一21);神的子民(耶穌來,是要建立祂自己的教會,一個包含猶太人和外邦人的群體)。

內容提要

救主的到臨(一1至二23)

  祂的名字已顯明了祂的使命:「耶穌」(一1)的意思是「耶和華施行拯救」;祂是「亞伯拉罕的後裔」(一1),祂來是要成就神在遠古的時候給猶太人和外邦人所作的應許(創十二1-3);祂是「大衛的子孫」,是「基督」(即彌賽亞,太一1),到世上來展開神的國度(四17);此外,正如預言(一22、23)和祂母親受孕的性質所證明,祂是「與我們同在的神」,現在來「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裏救出來」(一21)。作為大衛的子孫,祂應驗了舊約的預言,出生在伯利恆(二1-6),在以色列彌賽亞之星的帶領下(參民二十四17),外邦人到來敬拜祂(三1-12),希律意圖消滅祂,祂卻在外邦之地受到庇護;神呼召自己的兒子從埃及出來,象徵一個偉大的救贖工作的開始,儼如另一次出埃及,卻是在新摩西──耶穌──的帶領之下(太二13-20)。耶穌(大衛的苖裔)在最卑微的環境下出生了,來到小城拿撒勒居住(21-23節)。

傳道工作的開始(三1至四25)

  面對耶穌即將要施行的審判(審判是神國到臨的印證),施洗約翰出來呼召以色列人悔改(三1-12)。耶穌受約翰之洗的行動,加上從天上而來的聲音,顯示祂是王,卻服侍祂的子民,承擔他們的罪過(13-17節)。像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一樣,耶穌也被引領至曠野,受魔鬼的試探(四1)。魔鬼試圖引誘祂離棄神和祂的使命,耶穌卻倚靠神和神的話而得勝(四1-11)。回到加利利,耶穌故意住在夾雜著猶太人和外邦人的地區(12-16節),並開始出來傳道(像約翰一樣,面臨新國度的來臨,祂呼召人悔改),教導人(祂呼召了第一批門徒)和醫病(17-25節)。

山上寶訓(五1至七29)

  正如摩西登上西乃山接受神給以色列人的律法,耶穌──作為新的摩西和道成肉身的神──也上了山,頒發神國子民的要旨(五1、2)。祂以福音(不是律法)開始,宣佈神必定拯救那些沈溺於罪惡中的人,只要他們投靠神,聽從祂的命令,和渴望祂在世上建立公義的統治(3-12節)。朝著這目標而行,門徒必須在罪惡的社會上,發揮防腐(鹽)和見證(光)的作用(13-16節)。祂來既不是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書,而是要成全(也就是說祂展開了舊約所指向的新時代,第17節),所以祂呼籲門徒堅定地遵從神的律法,現在賜律法者已來,就該按著祂的本意詮解律法(18-20節)。神的誡命包括內在的意念和外在的行動,不可偷工減料,也不可單憑理性去理解,反而要比以前更徹底地遵行,因為末時已來到(21-48節)。門徒在施捨、禱告和禁食的時候,切忌假冒為善,反而要用以神為中心和忘我的態度來抗拒偽善(六1-18)。主禱文(9-13節)呼求神在地上建立祂的國度,使人都尊祂的名為聖;並求神寬恕、保護和供應祂兒女所需。基於這禱告,加上凡事以神為中心的態度(19-24節),門徒不應再有任何憂慮(25-34節)。門徒要有洞察力,卻不要論斷(七1-6),要靠著神所賜的能力去愛人(7-12節)。耶穌解釋律法完畢(五21至七12),就呼召這些有可能成為門徒的人以這嚴格卻自由的方法來守律法(七13、14),警告那些引誘人不守律法的假教師(15-20節),並強調真信徒必遵行神的旨意(21-23節)。建基於耶穌的教導的生命,才是真正穩妥的生命(24-27節)。

耶穌的權柄(八1至九38)

  耶穌在教導中用言語表達了祂的權柄之後(七28、29),就付諸實行,以一連串的醫治神蹟,使人親眼看見祂的權能,同時在這一切事情上祂也再顯明自己就是以賽亞所說的神僕(八17)。祂用口裏所出的話語,就潔淨了一個長大痳瘋的人,治好百夫長的僕人和一個患血漏的婦人(八1-13,九20-22);祂撫摸病人,熱病就退了,死人也復活過來(八14、15,九23-25)。祂用言語,也用動作醫治瞎子(九27-31);作為一個與人同在的神,祂要求門徒無條件地盡忠(八18-22);雖然祂連動物所享有的天然保障也缺乏(第20節),但卻藉著平靜風浪(23-27節)顯示祂在自然界內的主權,也顯出祂的神性;與魔鬼正面衝突時,耶穌顯然比他們高超(28-34,九32、33);祂行使神本身的主權,宣佈罪得赦免(九1-8),並呼召罪人悔改,作祂的門徒(9-13節);國度來臨所帶來的喜悅少不了對國度完成的期盼(14-17節);九章35至38節的總結是四章23至25節的迴響,叫人回想五至七章的教導,也為下一篇講論作一個前奏。

差傳的託付(十1-42)

  基督吩咐門徒為收取莊稼的工作禱告後,便親自設立十二門徒,賜給他們使徒的權柄,並派他們出去收割祂的莊稼(九37至十4)。這段教訓一方面針對使徒當時的使命(5-15節),另一方面也針對教會更廣的責任(16-42節);目前使徒要集中向猶太人傳福音(第6節),並為外邦人的福音工作做好準備(二十八19)。願意接受使徒及其信息的人,是「配得平安」的,拒絕使徒的,就是「不配得」的(11-15節);在更廣的宣教工場中,門徒必會遭受逼迫(16、19、24、25節),但事實上,這些逼迫會幫助他們見證神(17-23節)。神會救助祂忠心的傳道者(19-23節),審判那些壓迫他們和不認基督的人(26-39節)。那些傳報福音和接受福音的人,有神的賞賜等待著他們(37-42節)。

主基督(十一1至十二50)

  施洗約翰所預言的審判已經開始;一個人在最後審判時所得到的評分會根據他現在對耶穌的話和工作的反應來決定(十一2-6)。像傳報祂的信息的人一樣,耶穌也遇到許多敵對祂和對祂極其冷漠的人(7-19節)。雖然耶穌的職事有恩典相隨,但那些拒絕祂的人,就要接受最嚴厲的審判(20-24節)。然而另有一些人──那些卑微的、勞苦擔重擔的,和受教的,知道(透過聖父和聖子的啟示)「天地的主」也是「柔和謙卑的」神;祂來了,叫那些信從祂的人得享安息(25-30節)。作為領進新時代的那一位(十二6),耶穌廢除舊約禮儀方面的律例;但作為安息日的主(第8節),祂支持第四條誡命(1-8節)。真正的安息(十一29)歸與那些以善行和憐恤(十二7-14)遵守律法的人(參五17-20);他們是以神僕人的態度來行事的(15-21節)。法利賽人視耶穌為破壞安息日的人,因此他們說祂行神蹟的能力是從撒但而來的(22-24節)。耶穌的回答是:事實剛好相反,祂所引進的治權正是要粉碎撒但的國度(25-29節),有意地拒絕這真理,就是褻瀆聖靈,犯了不可赦免的罪(30-32節);指控耶穌之人的話(第24節)已顯明他們將來必被定罪(33-37節)。祂又說:求神蹟的也必蒙允,耶穌復活的神蹟就是這個要求的實現,但縱使這一個神蹟,也需要有人去傳和有人相信(38-42節)。儘管經歷了耶穌趕鬼的神蹟(甚至領受了這經歷的正確詮釋),也比不上接受祂的教訓,和委身於祂(43-50節)那麼重要。

天國的比喻(十三1-58)

  在馬太福音5段主要的教訓中,這第三段包含了7個比喻。撒種比喻中的4種土壤──硬土、淺土、荊棘和好土──說明對耶穌教導的4種不同反應(十三3-9、18-23)。耶穌把天國的奧祕和亮光告訴門徒,因為他們已接受了耶穌所宣傳的國度(四17),而群眾必要先接受這信息,才得著亮光,明白這比喻的解釋(10-17、34、35)。在稗子和撒網的比喻中(24-30、36一43、47-50節),耶穌向門徒保證,到了最後審判,祂必要把真信徒與假信徒分開,並警告他們不要急於下判斷(參七1-5)。芥菜種和麵酵的比喻(31-33節)則把天國展開時的微小與天國完成時的偉大作一強烈的對比。藏寶和尋珠的比喻(44-46節)解明天國的價值遠超過世上所有的東西(參六33)。經過耶穌把比喻這樣解明之後,門徒就有新的寶藏加在舊的寶藏上了(51、52節)。相反地,拿撒勒人卻與群眾一樣不明白,與法利賽人一樣敵擋基督(53-58節)。

屬靈的衝突(十四1至十六12)

  在十四章1至12節,約翰所傳的道暴露了希律的軟弱,而約翰被斬首則成了耶穌將會被釘十字架的前奏(參十七12)。真正的王不是希律,而是耶穌;祂是自然界的主宰(十四13-36),道成肉身的神,「與人同在」的神,祂是在曠野讓飢餓人群吃飽的神(正如神從前供應嗎哪一樣),也是在海上行走和平靜風浪的神(除了神,沒有人能抑制這狂濤怒海,詩八十九9)。彼得的信心、恐懼和對耶穌的倚賴,正是基督徒的典型(十四28-31)。法利賽人和律法教師表面上是敬拜神,事實上是熱衷於自己的傳統,而他們的傳統並不是補充神的話,而是對抗神的話(十五1-9)。在10至20節裏,耶穌教訓人說,禮儀的律法若與道德的律法分割了,就成了空泛的禮儀;而以往對潔淨與不潔淨之物的界分(利十一),現在已好像猶太人與外邦人的界分一樣,已成過去。為強調這一點,耶穌進入了異教徒的區域,醫治了一個迦南人(21-28節),並讓一群外邦人吃飽(29-39節)。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本來有很多不同的意見,卻聯合起來反對耶穌和祂的教訓,並且共同高舉以人為中心的教訓(十六1-12)。在法利賽人方面來說,這「教訓」(第12節)就是標榜古人的傳統(十五1-9)、鼓勵假冒為善的驕傲態度(六1-18),以及愛支配別人(二十三4);在撒都該人方面,這人本的教訓,就是他們如何使用(或致力確保)自己的地位、財富和權力。

將要來的救恩(十六13至十七27)

  群眾對耶穌雖存敬意,但對祂的評價卻估計不足,彼得超越了他們,承認耶穌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這是從天上來的啟示,使他認出了耶穌的神性(十六13-17;參十一25、26)。教會是屬於神的兒子的,也是祂所建立的,所以撒但和死亡的權勢都要被捆綁,不能勝過這教會。更重要的是,耶穌說祂要把教會建立在彼得上(十六18、19),因彼得代表了眾使徒,承認基督;而使徒禁止或准許別人加入教會的權柄(即「捆綁」與「釋放」),有賴於天上的指示(即神在使徒教訓中的啟示)。面對彼得的認信,和他對彌賽亞觀念三番四次的誤解(十六20、23),耶穌就(首次)宣告祂要受苦和將來要得榮耀(21-28節)。耶穌在幾個門徒面前改變形象,顯示將來的榮耀;摩西和以利亞(這裏回顧他們以前在山上的經驗)與父神一起為神子獨特的榮光作見證(十七1-8)。末後的以利亞,並非搶先超越彌賽亞的死,事實上是預示祂的死(9-13節;參十四1-12);耶穌必須受苦和抵擋撒但的權勢才進入榮耀(十七14-18、22、23) 。再者,趕鬼的權柄(參十1)並不能代替對神的信靠(十七14-21)。作為聖殿的主和天君之子,耶穌本來無須繳納殿稅,然而,祂照樣繳納了,並在過程中顯示祂是大自然的主宰(24-27節)。

天國裏誰為大(十八1-35)

  在馬太福音的第四段訓言中,耶穌集中教導有關信徒的修養和態度。祂呼籲那些跟從祂的人要作那最卑微的人,也要接待卑微的人(十八1-5)。主特別吩咐作領袖的要待己嚴,待人寬(6-9節)。基於天父對罪人的愛,基督徒必須盡全力(靠著禱告也靠個人的主動)去挽回犯過錯的弟兄,真的再沒有其他方法,才把他逐出教會(10-20節)。真正明白父神奇妙恩典的信徒會不斷饒恕和憐憫那些得罪他們的人(21-35節)。

在往耶路撒冷路上的教訓(十九1至二十34)

  耶穌說,根據創造諭令,神從沒有命令人離婚,只是在犯了罪的情況下,准許人這樣做,犯罪是指不忠於配偶而瓦解了婚姻之約(十九1-9)。正如在五章17至48節一樣,耶穌要求祂的跟隨者要有徹底的順服(十九10-12)。耶穌不但教導門徒要回復小孩子的樣式(十八1-4),還以聖約之愛懷抱小孩子(十九13-15)。耶穌把相同的道理告訴一個年輕的財主(16-22節);可惜,那人雖然忠心地遵守了愛鄰舍的命令,卻不願放棄財富、毫無保留地跟從神。那些願意放棄一切去跟從耶穌的人,要在未來的國度裏承受數不盡的財富(27-30節)。這些福分並不是基於人的功勛,而是來自那慷慨得令人難以置信的神,是祂所賜的恩典(二十1-16)。神的恩典遍及所有的人──也包括有錢的人在內(十九23-26)。神自己付上重大的代價(二十17-19),使人可以白白得著救恩。面對著門徒的爭競和野心,耶穌教訓他們,並(藉著醫治瞎子)指示他們真正的偉大並不是作別人的主,而是服侍他人(20-34節);耶穌捨命,「作多人的贖價」(第28節),就是最好的明證了。

在耶路撒冷的對立(二十一1至二十二46)

  耶穌既是作僕人的王(參三17),也是受苦的彌賽亞(參十六16-21,二十28),所以祂進入耶路撒冷時,並非乘著戰馬,而是乘著一匹驢駒子;因為祂並非來向敵人宣戰,而是把自己交在敵人手中──卻反敗為勝(二十一1-11)。身為聖殿的主人,祂命令聖殿中的買賣要立即停止,回復它原有的功用(正如神所制定的),成為每一個人敬拜神的地方──包括病人、年輕人和外邦人(12-17節;參可十一17)。有些人不承認耶穌和約翰的權柄是從天上來的,耶穌以更高的智慧勝過他們(二十一23-27)。祂用戲劇性的方式和毀滅性的行動向那些不肯承認祂是彌賽亞和神子的人宣佈審判;先是用行動(咒詛無花果樹,18-22節),然後用言語(講了3個比喻,二十一28至二十二14)。從此,真正屬神的子民,就是那些相信耶穌的人(十八6)──不管是猶太人或外邦人。祂呼籲祂的子民向神盡忠,但也不要忽略政治上的責任(二十二15-22)。在復活的時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人與神的關係(23-33節)。那全心全意愛神和愛人如己的人,的確已守了舊約誡命中最基本的兩條(34-40節)。那麼,順服神就是認清楚耶穌確實是大衛的子孫(太一),但祂更是大衛的主──那至高的神子(41-46節;參十六16)。

文士與法利賽人的災禍(二十三1-39)

  書中指出耶穌斥責猶太宗教領袖有5個原因。第一,他們假冒為善:他們的行為與他們的教導相違背(二十三1-4),他們潔淨的外表隱藏著污穢的內心(25-28節),他們看似維護神,但實際上是神僕的敵人(29-36節)。第二,他們驕傲的態度促使他們假冒為善(5-12節)。第三,他們虧欠那些跟隨他們的人,把他們引進一個悲慘的結局(13-15節)。第四,他們專注於律法的細節,卻忽略其中更重要的事情(16-24節)。第五,他們要對那將要臨到全國可畏的審判負責任(33-39節)。

末日的來臨(二十四1至二十五46)

  這是馬太福音第五篇,也是最後一篇教訓。在引言裏清楚指出(對耶穌和門徒來說),耶路撒冷的被毀與世界的末了有極其密切的關連(二十四1-3)。耶穌首先說明祂第一次降臨和第二次再來之間一段時間會發生的事情:多處有天災,國際間互相攻戰,假彌賽亞的出現,神的子民被逼迫,以及天國的福音傳遍天下(4-14節)。然後,耶穌就談到將要發生在猶太人中間的災難(正如二十二7和二十三38所預言的),終招致耶路撒冷和聖殿被毀(主後70)。在此之後,人子要在大榮耀中再來(但那時間只有父神知道,第36節),在末世的徵兆中,招聚祂的子民(26-31節)。審判臨到以色列之前,這世代也不會過去(15-25節);所以,聽者要留心(32-35節)。雖然人子再來的日子是更遙遠的事,耶穌也提出同樣的警告(36-51節):這事件是必定會發生,但發生的時間卻不能確定,人在這段時間裏要儆醒和忠心,因為這事件是關乎救恩和審判的。為使這教訓更清晰,耶穌講了十童女的比喻(二十五1-13)和按才幹接受託付的比喻(14-30節)。這段結束的時候,又講了綿羊和山羊的比喻(31-46節),提醒信徒要趕緊善待「弟兄」,弟兄就是指基督的使徒;人若照顧基督的使者,為他們供應食物和衣服,就證明他們是接受了使徒的信息和他們的救主了(參十40-42)。

往各各他的路(二十六1至二十七26)

  像是回應耶穌自己的預言一樣,大祭司和長老策劃謀殺耶穌(二十六1-5),再過些時候猶大就會幫助他們成全這計謀(14-16節)。耶穌在伯大尼受膏(6-13節),證實了死之將至,也彰顯了至深的愛。逾越節的晚餐(17-30節)說明要成全這個新的出埃及,所要獻上的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祭(參二15);耶穌在晚餐中解釋說,那將要來的死亡是為赦罪而獻的贖罪祭(二十六26-28;參一21),這晚餐也是預示末日在完全的國度裏得勝罪和死的勝利(二十六29)。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痛苦(36-46節),表示要承擔其子民之罪是何等可懼的一回事;最後,祂作出了重大的抉擇;放棄了自己的意願,以兒子的身分順從了父神的旨意,以致聖經的預言得以應驗(第54節;參賽五十三)。既是為受苦而來的神僕,耶穌就拒絕一切足以阻撓祂被捕的試探(二十六47-56)。猶太人的最高法院(猶太公議會),以及他們最高級的宗教官員(大祭司)控告耶穌褻瀆神,因為祂膽敢稱自己為「基督,神的兒子」(57-68節;參十六16)。彼得好像加入了法庭內拒絕耶穌的人群一樣,他也否認與耶穌相識(69-75節),應驗了耶穌的預言(二十六31-35)。猶大在醒覺中自尋輕生(二十七3-10)。猶太人把耶穌交給羅馬巡撫彼拉多(二十七1、2),因為只有他有權宣判死刑,猶太人知道彼拉多不會看重褻瀆神的罪名,於是控告耶穌在政治上對該撒造成威脅(參第11節)。最後,彼拉多的宣判並非基於甚麼罪名或見證,而是由於他害怕群眾的壓力和暴亂(11-25節)。所以他決定釋放了巴拉巴,卻把耶穌交給人釘十字架(第26節)。

耶穌的死(二十七27-66)

  經過羅馬兵丁一番侮辱之後,耶穌被帶往刑場;由於受了毒打,無力扛抬十字架,祂需要別人協助(二十七27-32)。為了保持腦筋清醒,祂拒絕了兵丁所供應的麻醉劑(第34節)。

  祂與罪犯同釘(第38節),證實了祂受死的目的(參一21)。不斷有人咒罵祂、譏誚祂,完全漠視牌子上所寫著的事實:「這是猶太人的王耶穌」(37-44節)。最後,耶穌在黑暗中呼喊出被離棄的痛苦;這就是最可怕的事情(也是耶穌在客西馬尼園時內心極其傷痛的原因),是承擔罪債者至大的痛苦──愛子遭父神離棄了(45-49節)。大聲喊叫之後(參約十九30),耶穌就死了(二十七50)。當下祂受死的救贖功能立即就生效了(51-53節):猶太和外邦的罪人,現在罪已被赦免,得以來到聖潔的神面前(聖殿裏的幔子已裂為兩半);那些死了的人,也有復活的盼望。這時候承認耶穌的,是外邦人,而不是猶太人(二十七54;與二十六63-65成強烈對比),正如在起初一樣(二1-12)。約瑟仔細地安排耶穌的安葬,而祭司長和法利賽人則設法攔阻耶穌的能力,兩者的行動,正好成了強烈的對比(二十七57-66)。

救主之得勝(二十八1-20)

  在大榮耀、能力和喜樂中,天使宣告並證實了救主已得勝死亡(二十八1-7)。復活了的耶穌首先向那些在十字架下陪伴著祂的婦女顯現(8-10節;參二十七61,二十八1)。看守墳墓的兵丁把這事向猶太人報告時,猶太人的反應,顯出他們因這難以否認的事實,已漸漸感到絕望(11-15節)。耶穌──新的摩西──在加利利的山上與十一位門徒會面(16-20節),繼續向他們發出訓令。現在祂清楚地把傳福音的使命說出來,馬太在這福音書的開始就早已為此事下了佈局,使徒要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奉三一神的名為他們施洗,並將耶穌所有的命令教導他們遵守。眾使徒既得著保證:耶穌是他們的主,會看守他們;祂也是以馬內利的神,與他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他們就奉差遣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