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錄

作者

  最早期的見證人認為西庇太的兒子,使徒約翰是啟示錄的作者。亞歷山太著名的主教,俄利根的學生狄尼修(死於264年左右),是教會中第一個懷疑啟示錄是否出於使徒手筆的人。自狄尼修之後,東方教會一直爭論有關本書是否出於使徒手筆的問題,直至亞歷山太的亞他那修(死於373年),才把這浪潮轉向,重新接受使徒為作者的看法。在西方教會,至少自第二世紀中葉開始,啟示錄已廣泛被接受,並列入主要的正典書目之中。

  在內證方面,以下各點可以肯定地指出約翰是啟示錄的作者。

  他稱自己為約翰(一4、9,二十二8)。這極不可能是筆名,而是一個亞西亞眾教會所熟悉的名字。

  這約翰稱自己為先知(一3,二十二6-10、18、19),他因著為主作見證而被放逐(1-9)。以這樣的資格,他帶著權柄向眾教會說話。

  他在書中使用舊約和他爾根,這使我們可以肯定他是一名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熟悉聖殿和會堂的禮儀。他更可能是一名祭司。

  啟示錄的作者究竟是誰,誠然是一個難題。然而,早期及廣泛的見證皆以使徒約翰為本書作者,而至今也沒有人能提出具說服力的論點去否定這說法。

寫作年代、地點、對象

  只有兩個寫作日期得到支持。較早的日期是在尼祿在任(主後54-68)後不久,這說法在啟示錄本身的內容中有所支持,其中包括書中談及基督徒受逼迫,提及尼祿再現的神話(再現的尼祿將會是全羅馬帝國之惡魔的化身),提及君王崇拜(十三章),及聖殿(十一章;聖殿是於主後70年被毀的)。

  另一個更廣被接受的日期主要根據愛任紐的早期見證,他聲稱使徒約翰「在多米田在位(主後81-96)的末年看見啟示」。

  本書的寫作地點清楚說明是在拔摩島,那是斯波拉提群島中的一個海島,位於米利都西南37哩,在伊卡里安海之上(一9)。約翰顯然是由於見證耶穌(一9),引來宗教性及/或政府的迫害,被放逐至拔摩島上。

  本書對象也明顯是位於羅馬亞西亞省(現今土耳其西部)內的7個歷史上的教會:以弗所、士每拿、別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鐵非及老底嘉(一4、11,二1)。

背景

  啟示錄有別於其他新約書卷的地方,不在於教義,而在於文學體裁和主題內容。啟示錄是一部預言(一3,二十二7、18、19),其中有警告,也有安慰──宣告未來的審判與祝福,並以象徵和異象來傳達。

  對於第一世紀的讀者來說,其中的語言和意象並不如對今天的讀者那樣希奇。因此,熟悉舊約的預言(尤其是但以理書和以西結書),對讀者掌握啟示錄的信息極有幫助。

  雖然其中使用的象徵和異象令許多人感到迷糊和難解,但實際上這些表達方式能強烈而清晰地描述一些未可見的事實,那是其他任何方法都不能做到的。這樣的語言可引發許多不同的概念、聯想、真實的感受,和神妙的回應,那種效果是多半新約書卷所採用的直接散文形式所不能達到的。

  寫給眾教會的信指出7間教會中有5間已陷入嚴重的困境中。主要的問題似乎是對基督不忠誠;這顯出了啟示錄的主題不是社會政治性的,而是神學性的。約翰關心那第一世紀末滲入教會的異端,過於回應當時的政治處境。這異端似乎是一種諾底斯主義的學說。

  啟示錄也常被看為屬於一種聖經以外的猶太著作,這些著作稱為啟示文學,其名稱正是由希臘文「啟示」apokalupsis一詞而來。這些聖經以外的啟示文學,是在主前200至主後200年期間寫成的。雖然啟示錄跟啟示文學有不少相似之處,但兩者也有一些明顯的不同之處。

  約翰擁有比猶太啟示文學更重要的資料來源,就是耶穌有關末世的教訓,如橄欖山上的言論(太二十四,二十五;可十三;路二十一)。

  在教會歷史上,產生了4種解釋啟示錄四至二十二章的傳統方法。

  未來派這一派認為除了第一至三章外,啟示錄中所有異象都是關乎末日基督第二次降臨之前及之後的一段時間。獸(十三、十七章)就是未來的敵基督,牠會在世界歷史最後一刻出現,並在基督再來審判世界和建立世上千禧年的國度時遭擊敗。

  最早期的解經家如殉道者游斯丁(死於164年)、愛任紐(約死於195年)、希坡律陀(死於236年)、維多連奴(約死於303年),都屬於這一派,但各有不同的觀點。這未來派的論說自十九世紀起再一次捲土重來,並在今天福音派中廣受支持。

  歷史派顧名思義,這一派認為啟示錄是一段歷史的預言。這一派的論說始於義大利夫羅立斯的約雅斤(死於1202年),他是一名修道士,自稱在復活節晚上得到異象,看見神在歷代中的計劃。

  他看啟示錄中的1,260日每日為一年時間。在他的構圖裏,啟示錄是關乎西方歷史事件的預言,時間由使徒時代直至約雅斤自己的年代。將這方法應用於歷史而發展出來的各個構圖中,有一個成分是共有的:敵基督和巴比倫跟羅馬和教皇制度有關。後來,路德、加爾文及其他改教家也採取這觀點。

  過去派這一派認為啟示錄所提及的是作者的時代,因此,過去派看第四至二十二章這主要的內容為描述一些約翰當代的事件。他們認為獸(十三章)是羅馬帝國及帝國的祭司。這是許多現代學者所持有的觀點。

  理想派這種解釋啟示錄的方法認為本書的基本性質是詩歌、象徵,和靈意的表達。因此,啟示錄完全不是要預言任何特別的歷史事件;相反地,本書是列出一些沒有時間限制的真理,這些真理乃關乎那一直在教會時代持續著的善與惡的爭戰。這解經系統比其他三個學派出現的時期較為新近。

  啟示錄使用舊約的方法是獨特的。在書中404節經文中,有278節提及或引述猶太人的聖經。約翰經常引述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和但以理書,此外,他也多次提及出埃及記、申命記和詩篇。

寫作目的和教導

  英國神學家遂特說:「在形式上,本書是一封書信,包含啟示性的預言,在靈意和內藏的目的上,本書是一卷教牧的書簡。」作為一個先知,約翰是蒙召去把真假信仰分辨出來──揭露亞西亞眾教會的失敗。約翰希望以耶穌因死和復活得勝魔鬼的事實來解釋基督徒的受苦和殉道,從而鼓勵基督徒作真正的門徒。約翰要表明,主會為祂的殉道者(如安提帕,二13)昭雪。他揭示魔鬼和那些跟從獸之人的結局(十九20、21,二十10、15),並描述羔羊和那些跟隨祂之人最終的勝利。

內容提要

  啟示錄的主要內容以一系列的「七」來安排,有些是明言的,有些則是暗示的:七教會(二、三章)、七印(六、七章)、七號(八至十一章)、七碗(十六至十八章)、七件末後的事件(十九至二十二章)。我們也可以環繞4個主要異象去劃分本書的內容:(1)人子在七教會中的異象(一至三章);(2)七個封著的書卷、七號和七碗的異象(四1至十九10);(3)基督再來及這世代之結束的異象(十九11至二十1、5);及(4)新天新地的異象(二十一至二十二章)。

約翰的引言(一1-8)

  啟示錄首3章形成一個單元,是比較容易理解的部分。這3章是最為人熟悉的,當中包括全書的引言(一1-8);第一個異象;人子在七燈臺中間(一9-20);及致亞西亞七教會的信函或信息(二1至三22)。

  首8節介紹了全書的內容,其中盛載著神學性的內容和細節。在一個簡短的前言(1-3節)之後,約翰便以古代書信較冗長的形式向七教會說話(4-8節)。

人子在七個燈臺中間(一9至三22)

  簡略地指出本書寫成的背景(一9-11)後,約翰形容他看見「一位好像人子」的,在7個金燈臺中間行走(12-16節)。這人表示自己是那榮耀的主──耶穌基督(17、18節),然後解釋異象中所象徵的意義(19、20節)。最後,主向亞西亞7個教會分別發出詳盡而獨特的信息(二1至三22)。

  致七教會的信(二1至三22)這7個教會包含順從與不順從的典型或代表性的特質,那是給予各個世代所有教會的一個永恆的提醒(參二7、11、17、29,三6、13、22;特別是二23)。七教會的次序(一11,二1至三22)反映了古時巡迴旅行的路線乃由以弗所起行,最後抵達老底嘉。

  每一段信息大致上依循著一個一致的結構,包括7個部分:1.首先指出對象是誰,7封信所用的都是一個共同的模式,如「你要寫信給以弗所教會的使者,說……」2.然後提及說話的人是誰。在每一封信裏,說話者證明自己時,都會重複約翰所見關乎基督的異象及祂自我介紹(一12-20)的一部分,如「那右手拿著七星、在七個金燈臺中間行走的,說……」(二1,參閱一13、16)。

  3.接著約翰指出說話者所知道的事。祂深知眾教會的工作,在外表的行為以外,他們是否真正對祂忠心。在兩個個案裏(撒狄及老底嘉),那評核完全是反面的。基督教會的敵人是那欺騙人的撒但,他要徹底破壞眾教會對基督的忠誠(二10、24)。

  4.說話者審核了眾教會的工作後,便按他們的情況來宣判,祂所用的字眼如「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二4)或「你……其實是死的」(三1)。其中兩封信沒有嘉獎的話(撒狄、老底嘉)。在各封信中,所有怠慢的態度均被視為背棄昔日與基督之關係的行為。

  5.耶穌為了改正和提醒各教會,便頒下一個透徹的命令。這些命令進一步暴露教會那自欺的實際本質。

  6.每一封信都包含一句概括性的勸勉:「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聖靈的話就是基督的話(參十九10)。

  7.最後,每封信皆包含一個獎勵得勝者的應許。每一個應許都是末世性的,並與本書最後兩章相關。此外,這些應許是創世記二章和三章的迴響:亞當在伊甸園所失落的,基督已重新得著有餘。我們也許可以理解那7個應許是不同的小切面,要合起來形成基督對信徒的一個大應許:哪裏有基督,那裏就有「得勝者」。

七個封了印的書卷(四1至八1)

  從四章1節至啟示錄之末,作者廣泛地使用意象和異象,加上這些材料如何跟一至三章連繫起來也是一個問題,有鑑及此,所以解經家在處理這些章節時有極不相同的意見,這是不足為奇的。

  一﹒寶座、書卷和羔羊(四1至五14) 第四至五章合成一個異象,包括兩部分:寶座(第四章),及羔羊與書卷(第五章)。實際上,寶座的異象(四至五章)及揭開七印(六至八1)是一個單一而連續的異象,是不應加以劃分的,我們實在應看寶座的異象為控制著整個七印異象,並因這緣故,是控制著整卷書的(參十四1,二十二3)。

  神向約翰揭示了關乎神的威嚴與能力(寶座)的嶄新觀點,使他可以明白地上與七印有關的事件(四1-11;參王上二十二19)。啟示錄在這裏首次向讀者介紹天上與地上交替出現的情景,這情景在以後各章也經常出現。在地上發生的事情,在天上也有其不可分割的另一面。

  第五章是第四章已開始之異象的一部分,這異象延續下去就是七印的揭開(六1至八1,參第四章的引言)。整個畫面的活動集中於被殺的羔羊,祂從坐在寶座上的那位手上取了書卷。高潮的重點是被殺的羔羊配受敬拜。 二﹒揭開首六印(六1-17) 揭開七印的事件延續第四至五章已開始的異象。現在背景移至地上。封著印的書卷本身涉及啟示錄其餘部分是關乎一切奧祕的大結局,即得勝者和拜獸者的歷史目標與終局。作者大致上暗示那些印是代表為最後要成就的事所作的準備。這些準備事件究竟是要等到末日快來臨之前才發生,還是末日之前整段時期都陸續發生呢?這是一個較難解決的問題。

  七印跟耶穌在橄欖山上談及末日將至的兆頭是十分接近的(太二十四1-35;可十三1-37;路二十一5-33)。這言論跟啟示錄主要部分的平行實在太顯著,叫我們不能忽視。如此看來,七印就相等於橄欖山言論中之「產難疼痛已開始」。所發生的事件跟七號(八2至十一19)和七碗(十五1至十六21)裏的事件相似,但我們不應把這些事件跟那些較後期和嚴厲的審判混淆起來。

  三﹒第一個插曲:十四萬四千名以色列人及穿白衣的群眾(七1-17) 這一段的語氣與第六印之主題事件的語氣有所不同,而且第七印延至八章1節才揭開,顯示第七章確是一段插曲。約翰首先看見一些天使,他們等到從以色列各支派出來的十四萬四千人受了印,便把災害傾倒於地上(1-8節)。其後,他看見無數的人穿著白衣,站在神的寶座前;聖經說他們是那些從「大患難」中出來的(9-17節)。

  有些人把這兩群人分為猶太人和外邦人,有些人則認為他們是同一群人,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去看而已。

  四﹒揭開第七印(八1) 在插段(第七章)之後,最後一印揭開了,天上有半句鐘的寂靜,目的可能是認真地為臨到地上的審判作準備,或為聆聽地上殉道者的呼喊(參六10)。

首六枝號筒(八2至十一14)

  在天上的序幕(八2-5)之後,天使便連續地吹奏6枝號筒(八6至九19),其後又再有一個插段(十1至十一14)。

  一﹒首六枝號筒(八6至九21) 學者各有不同的意見,但似乎最佳的解釋是首5印在年代上是在七號和七碗的事件之前,但第六印已進入了一個憤怒的審判時期,神要在號和碗的審判中把憤怒傾倒出來(六12-17)。那麼,號的審判是在第七印中發生,而碗的審判(十六1-21)則在第七枝號吹響時發生。所以,七印、七號和七碗之間有一些重疊的地方,但也有先後次序和發展。

  正如在七印之中一樣,各號筒吹響時均有一個可辨別的著述模式。首4枝號筒跟後3枝有別,後3枝被形容為「禍哉」(八13,九12,十一14),並大致上使人聯想起出埃及記中的十災。

  末後的三枝號的審判十分嚴厲,所以特別強調,也被形容為「災禍」(九12)。這3枝號的第一枝是不尋常的蝗蟲之災(九1-11),而第二枝則是一種像蠍子的生物之災(九13-19)。

  這兩災可被視為成群的鬼魔(參九1、11)。

  二﹒第二個插曲:小書卷和兩個見證人(十1至十一14) 第十章最重要的意義似乎是確定約翰的呼召,正如第11節所顯示:「你必指著多民、多國、多方、多王再說預言。」說得更清楚一點,小書卷的內容可能包括啟示錄第十一、十二和十三章。

  眾所周知,第十一章是難解的。本章提及了量度聖殿、祭壇及在殿中禮拜的人,又提到踐踏聖城42個月(1、2節),還有兩位先知見證人被殺和復活(3-13節)。

  關於這一章,學者的意見有頗大的分歧,有人認為那是指復興的猶太民族和復活的先知摩西、以利亞,也有人看聖殿為真教會,在大災難時期受到神的保護,而兩個見證人代表在逼迫之下忠心的教會。

第七枝號筒(十一15至十四20)

  第七枝號筒吹響,在天上有大響聲宣佈神和基督勝過世界。主題是神和基督的國度──雙重的國度,是永恆的。這意象暗示那曾一度被篡奪和受控制的世上的國,現在終於交還真正的主人和君王手中。這裏宣佈真正的君王掌權了,但敵人在世上的控制權要等到基督再來才完全被破壞(十九11-21)。

  一﹒婦人和龍(十二1-17) 這一章裏有3個人物:婦人、孩子和龍。同時也有3幕佈景:孩子出生(1-6節),龍被逐出(7-12節),龍攻擊婦人及其兒女(13-17節)。

  由於經文顯示那被攻擊的婦人,是從基督出生至約翰或再後的日子一直存在的實體,所以在作者的心目中,她必定就是信主的、與神立約的彌賽亞群體。

  婦人是在生產的陣痛之中(第2節)。作者強調她在肉體與心靈上的痛楚與苦難。其痛苦的意義是,忠心的彌賽亞群體一直在受苦,其苦難是彌賽亞自己和新時代到臨的前奏(賽二十六17,六十六7、8;彌四10,五3)。

  二﹒兩個獸(十三1-8) 第十三章從內在的掙扎(十二章),轉移至在地上實際攻擊神子民的力量──就是兩個得到從龍而來之精力的獸。兩個獸所作的,就是龍最後向婦人的後裔宣戰(十二17)的途徑。

  龍和第一個獸同謀引誘世人敬拜獸。兩個同謀者又召來第三個人物──從地中上來的獸,這獸必定是與羔羊相似,以致能誘惑耶穌的跟隨者。在爭戰進行中,龍那欺騙人的方法愈來愈狡猾,因此,作者呼籲讀者留意一些標誌,叫他們能分辨像羔羊的獸和真正的羔羊(參十三11與十四1)。

  三﹒地上的收割(十四1-20) 前兩章已向基督徒指出實際的情況,就是末日臨近時,他們會不斷受攻擊,並要犧牲,像羊一樣。這部分顯示他們的犧牲並不是沒有意義的。在第七章,十四萬四千人只是受了印記,但他們在這裏顯然已得著釋放。狂濤過後,錫安山屹立在眾水之上,羔羊坐在榮耀的寶座上,屬於祂自己的人圍繞著,唱得勝之歌,神的同在充滿了宇宙。

  第十四章簡單地回答了兩個迫切的問題:那些拒絕接受獸之印記和被殺的人將會怎樣(1-5節)?獸和牠的眾僕人將會如何(6-20節)?七碗(十五1至十九10)七碗的審判構成了「第三樣災禍」,十一章14節曾宣佈這災禍「快到了」(參看有關十一14的註解)。這最後的災難發生的時間,就是耶穌在橄欖山上的言論所說的「那些日子的災難一過去」,並可能是應驗了祂那關乎末世的話:「日頭就變黑了,月亮也不放光,眾星要從天上墜落,天勢都要震動。」(太二十四29)

準備:7位天使掌管末了的七災(十五1-8)

  第十五章跟舊約出埃及的記述有關,並強烈地反映出古代會堂中的禮儀傳統。這章有兩個主要的異象:第一個異象描繪得勝者以勝利的姿態從嚴格的考驗中出來(2-4節);第二個異象是7個穿著白衣和金帶、掌管七災(七碗)的天使,從天上的聖殿出來(5-8節)。

傾倒出碗之審判(十六1-21)

  這些審判迅速地一個接一個地發生,只在第三位天使和祭壇對話時稍作停頓,對話所強調的是神判斷之公義(5-7節)。這迅速的節奏可能由於約翰欲表達首6碗的遠景,然後立即來到第七碗;這一碗對巴比倫的審判比前6碗更能引起人的興趣,並且作者要詳盡地記述這審判。

  最後3災的效果是社會性和心靈上的,並從大自然轉移至人類。

大淫婦和獸(十七1-18)

  現代多半釋經學者皆認為巴比倫代表羅馬城。獸代表整個羅馬帝國,包括其轄下各省和人民。

  然而,把巴比倫簡化為羅馬的解釋並不足夠。因這緣故,我們不能將巴比倫限制於過去或將來一個歷史上的實體;巴比倫可有多重意義(參十一8)。哪裏有撒但的謊言,那裏便有巴比倫。巴比倫在這裏最好理解為所有世上堅持與神敵對者的象徵。巴比倫是超歷史的實體,包括一些拜偶像國度,如所多瑪、埃及、巴比倫、推羅、尼尼微和羅馬。巴比倫是一個末世的象徵,代表了撒但的謊言和勢力,這是一個屬天的奧祕,不能完全局限於地上團體。巴比倫代表世上整個背棄神的文化,而屬天的系統則以新耶路撒冷來描述。羅馬只是整個叛逆體系其中一個彰顯而已。

大巴比倫的陷落(十八1-24)

  第十八章描述了先前宣告過有關大淫婦的「審判」(十七1)。約翰藉著一個商業大城之傾倒的意象,描繪大淫婦──巴比倫──最後被擊倒。

因巴比倫被毀而感恩(十九1-5)

  天上的詩班忽然高聲歌唱,進入讚美神的大典中,跟巴比倫大淫婦的哀歌簡直是一個強烈的對比。

羔羊的婚筵(十九6-10)

  最後,另一批群眾(第6節)──那蒙救贖的人群(參七9),其歌聲響徹四周,完成了讚美的循環。他們說出最後的讚美──哈利路亞,叫人想起偉大的王詩(九十三1,九十七1,九十九1)。

基督再來和日期圓滿的異象(十九11至二十二5)

  一﹒第一和第二件末後的事:騎白馬者和獸之被毀(十九11-21) 在某種意義上,這描述基督再來和獸最後被擊敗的異象,可被看為前一部分(1-10節)的高潮,或7件末後的事之第一件;7件末後的事就是:基督再來;獸被擊敗;撒但被捆綁;千禧年;撒但被釋放及其最後的結局;最後的審判;新天新地與新耶路撒冷。

  雖然撒但在十字架上已遭受到致命的一擊(參約十二31,十六11),但他在現世仍繼續散佈罪惡和欺詐(參弗二2;帖前三5,彼前五8、9;啟二10)。然而,他是一個被廢立的君王,現在已在基督的主權下,只是被容許去繼續他的罪行一段短時間,直至神的計劃完成了。在這幅獸及其諸王和軍隊被擊倒的圖畫中,約翰讓我們看見這些邪惡的勢力最後要迅速地被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完全毀滅(17-21節)。

  二﹒第三和第四件末後的事:撒但被捆綁和千禧年(二十1-6) 千禧年給看為末世論中最具爭議性和最有趣的問題之一。主要的困難是:千禧年是指在地上一段和平的統治,而這段統治會在這世代結束之前出現,還是整段經文只是象徵性的,代表基督徒一些現今的經歷,或一些未來會發生而非歷史性的事實。

  前一種觀點稱為前千禧年派,後一種則稱為無千禧年派。

  在殉道的先賢復活與基督一同掌權時(4-6節),神命天使捆綁撒但,把他迷惑人的活動從地上除去(1-3節)。

  三﹒第五件末後的事:釋放撒但及其最後的結局(二十7-10) 在以西結書三十八至三十九章中,歌革是指一群北方的外邦入侵者之王,這些入侵者特別包括來自遠方之瑪各地的西古提遊牧民族。然而,在啟示錄中,這些名字是象徵那些被撒但欺騙,要攻擊聖徒的最後敵人。這意義上的改變,是因為在拉比圈子裏,常用「歌革和瑪各」來象徵詩篇第二篇中那些背叛神和彌賽亞的「列邦」。

  四﹒第六件末後的事:白色大寶座的審判(二十11-15) 詩體意象的語言捕捉了世上所有事物都會漸漸消逝的特性(約壹二17)。現在唯一實在的,是神坐在審判的寶座上,所有人都必須站在祂面前(來九27)。只有祂的判決是聖潔和公義的(以「白色」的寶座作象徵)。這異象表明,縱使世上歷史的進程似乎跟神的旨意背道而馳,但世事沒有一天或一刻曾減損神絕對的主權。

  五﹒第七件末後的事:新天新地和新耶路撒冷(二十一1至二十二5) 約翰以寶石和精金,純如玻璃及各樣的色彩,來揭示一套神學。其中充滿許多原始的意象:教會被稱為新婦(二十一2);神要將「生命泉的水白白賜給那口渴的人喝」(二十一6);十二及其倍數(二十一12-14、16、17、21)代表完全;而四方的城表示圓滿(二十一16);其中充滿了色彩斑斕的寶石,也有光和神的榮耀(二十一11、18-21、23、25,二十二5);那裏有一道「生命水的河」(二十二1)和「生命樹」(二十二2);「海」卻沒有了(二十一1)。

  這裏充滿了舊約的典故。約翰在本章的意象反映了以賽亞書六十、六十五章和以西結書四十五至四十八章。約翰把以賽亞書中新耶路撒冷的異象,跟以西結書中新聖殿的異象編織起來。

  舊約各種應許匯聚在約翰的思想中,這似乎顯示他認為新耶路撒冷是所有這些預言的應驗。那裏也有創世記一至三章的典故:沒有死亡和痛苦,神好比在伊甸園中與人同住,有生命樹,咒詛已除去。天地萬物已回復其原來的特質。

  我們可留意這異象跟那致七教會的函件中,給予得勝者的應許(二至三章),是有關連的。例如,神應許賜生命樹給以弗所的得勝者(二7;參二十二2);給推雅推喇的得勝者賜制伏列國的權柄(二26;參二十二5);給非拉鐵非的得勝者寫上神之城的名──新耶路撒冷(三12;參二一2、9-27)。在某種意義上,全本啟示錄中各主要部分都有出現在二十一和二十二章之中。

約翰的結語(二十二6-21)

  先前的讚美歌(一1-8)以完美的技巧又再一次在結語中響起:本書以眾天使、耶穌、聖靈、新婦,及最後以約翰的說話(第20節)來結束。